中評社北京10月28日電/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從中央到基層,從政府層面,到居民個體,增加收入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問題。此次意見的提出,就是為了營造激勵奮發向上的公平環境,拓寬就業渠道,促進各類社會群體依靠自身努力和智慧,創造社會財富,讓更多人的共享發展紅利。《意見》提出實施七大群體激勵計劃,經過記者梳理,這七類人群將受益。
技能人才將受益 加薪升級福利多
技術工人的多少,技能的高低,是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和工業製造能力的最直觀體現。有媒體報道,近年來美國由於過於偏重金融等產業,出現了“製造業空心化”的現象,甚至影響了國防工業,這也給我們提了個醒。大國製造需要大國工匠來支撐,需要更多的技術精湛的技術工人投入到產業中去,這就必須讓有技術工人能夠靠技術吃飽飯、吃好飯。
《意見》指出,將完善多勞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弘揚新時期大國工匠精神,培養高水平大國工匠隊伍,帶動廣大產業工人增技能、增本領、增收入。
《意見》也給出了提高技能人才收入的途徑。首先,完善薪酬激勵機制,拓寬技術工人上升通道增加薪酬,鼓勵企業通過協議薪酬、持股分紅,試行年薪制、期權制,來增加技術工人收入。
第二,貫通職業資格、學歷等認證渠道,統籌考慮技能培訓、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職業資格與相應的職稱、學歷可比照認定制度。
第三,鼓勵地方對重點領域緊缺的技術工人在大城市落戶、購租住房、子女上學等方面予以支持,支持技能人才分享品質品牌增值收益。
新型職業農民將受益 農民收入將會多元化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雙腿,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民增收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最為關心的問題。農民要增收,離不開農業的現代化和產業化,同時,現代農民也應隨之轉變,成為職業化專業化的農民,這樣才能分享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成果。
《意見》指出,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時,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加快職業化進程,帶動廣大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
《意見》也給出了提高職業農民收入的途徑。首先,要提高職業農民的增收能力。對職業農民的培育,農業方面的職業教育,新型農業主體帶頭人培訓,尤其是婦女的培訓都將獲得支持。
第二,挖掘現代農業增收潛力。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將獲得更好的農業信貸擔保服務和農業保險產品和服務,農產品初加工補助政策將得到完善,農業創新科技和特色農產品產業將得到扶持。促進農村電商發展,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
第三,拓寬新型職業農民增收渠道。支持農民工、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多渠道增加農民集體和個人分享的增值收益、股權收益、資產收益。
科研人員將受益 智力勞動貨幣化體現更明顯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科學技術的進步之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主體是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資源。鼓勵科研人員勇於創新,多出成果,提高科研人員群體的收入水平是激勵手段之一。
《意見》指出,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激勵機制,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通過工資性收入、項目激勵、成果轉化獎勵等多重激勵引導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工作,激發科技創新熱情。
《意見》也給出了提高科研人員收入的途徑。首先,完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鼓勵科研事業單位聘用高端科研人員實行協議薪酬。賦予科研單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保障科研人員的合理工資待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