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日前應邀參加中國記協“新聞茶座”。(中評社圖片) |
中評社北京5月6日電(記者 臧涵)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日前應邀參加中國記協“新聞茶座”,以“‘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長久及發展方向”為題,與外國駐京記者和港澳台在京記者進行交流,並回答問題。王義桅表示,“一帶一路”倡議解決的不僅是中國發展的問題,而更是人類發展的難題。“一帶一路”體現了中國倡導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他還表示, “一帶一路”揚棄傳統全球化,開啟“新型全球化”,其前景在於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構。
什麼是“一帶一路”?
對於什麼是“一帶一路”,王義桅說,“一帶”指經濟帶,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發展的經驗總結,包括脫貧致富經歷、改革開放經驗和中國工業化經驗。“一路”則指發展道路,中國鼓勵廣大發展中國家找到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打造掌握自己命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一帶一路”倡議解決的是人類發展難題,即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問題、如何實現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問題。
王義桅說,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來,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態度積極,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誌性項目逐步落地。“一帶一路”建設成就舉世矚目。
王義桅表示,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美等西方國家倡導的新自由主義有所不同,“一帶一路”倡議引導經濟發展要投向實體經濟,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等民生工程。基礎設施是惠及全民的,是工業化的前提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改革開放為世界提供的重要經驗。
“一帶一路”為何受歡迎?
王義桅說,中國願意將改革開放、脫貧致富、工業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經驗同“一帶一路”沿線一起分享,減少這些國家的學習成本,這也是“一帶一路”倡議受到廣泛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義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著重改革基礎設施先行,引導各國將資金投入到該領域建設中,成為這一倡議獲得支持和認可的成功要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