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0日電/近來,美國一家公司生產的超仿真機器人Sophia在電視節目上與人類對答如流,成為“網紅”機器人。對話中,Sophia流露出的喜悅、驚奇、厭惡等表情真實得令人贊嘆,網友驚呼:快和真人分不清了!
技術往往是一把雙刃劍。人工智能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困惑和挑戰。人工智能會產生自主意識和情感嗎?會不會因此給人類社會帶來衝擊?
法律爭議
假設無人車傷了人,那麼是開發者負責還是駕駛公司負責
關於人工智能帶來的“倫理困境”,讓很多專家感到糾結。儘管這樣的場景在目前還只存在於設想中:一輛載滿乘客的無人駕駛汽車正在行駛,遭遇一位孕婦橫穿馬路的突發狀況,如果緊急刹車可能會翻車傷及乘客,但不緊急刹車可能會撞到孕婦。這種情況下,無人車會怎麼做?
如果司機是人,那個瞬間完全取決於人的清醒判斷,甚至是本能或直覺。可當人工智能陷入人類“倫理困境”的極端情景時,其每一步都是通過算法設定好了的。
“無人車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腦,它目前不可能做超出人類算法中所設定範圍的行為決策。”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吳飛說,將全國每年的交通事故數據“喂”給計算機,人工智能可以學習海量數據裡隱含的各種行為模式。簡單來說,就是無人車會從以往案例數據庫中選取一個與當前情景較相似案例,然後根據所選取案例來實施本次決策。
但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計算機會怎麼辦?“無人車第一個選擇仍然是搜索,即在‘大腦’中迅速搜索和當前場景相似度大於一定閾
值的過往場景,形成與之對應的決斷。如果計算機搜索出來的場景相似度小於閾值,即找不到相似場景,則算法可約束無人車隨機選擇一種方式處理。”吳飛說。
“程序員可通過代碼來約定無人車如何做,但這種約定始終要遵循普遍的社會倫理。這個過程中,程序員要和倫理學家一同參與把關,程序員要將符合倫理的決策用代碼的形式體現出來,輸入到系統中。”吳飛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