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日電/ 隨著特朗普訪華日期臨近,美國對華輿論更加豐富起來,但同時也發出各種“互相打架”的信號。這廂是特朗普大贊中國和習主席,那廂蒂勒森和馬蒂斯卻說中國是“掠奪性經濟”,美國之音興致勃勃地炒作蘭德公司10月初的報告,稱美中衝突可能性上升,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賴斯也緊跟熱點提醒總統注意中國的待客禮儀等等。
人們不禁要問,這到底是美國內部各種聲音看法不一,還是說這是美國對華輿論表演嫻熟演技的呈現,抑或是為了最大化其國家利益進行的專題策劃?
相互配合的“輿論自覺”
雖然美國的對外輿論經常自相矛盾,讓人眼花繚亂,但政界官員、媒體高層包括智庫機構都存在一種“輿論自覺”,那就是一切都要服務於美國的國家利益。它是在背後調控美國輿論表演的“看不見的手”。
與政府明爭暗鬥上百年,美國主流媒體已形成一種看法:政府與媒體過去和現在都是相互依存的,美國政府的強大也會給媒體帶來更大利益。因而在重大問題上,美國媒體與政府攜手共進。此外媒體考慮到自身利益,為使自己提供的信息量最大化,有時也半推半就,為政府的政策扮演某種新聞拉拉隊的角色。所以,美國媒體與政府既有相互制約、相互監督,但也有相互依賴,並在多數時候相互配合。
美國政府經過半個世紀的磨練,影響媒體、引導輿論的能力已爐火純青,形成了一整套應對媒體、影響輿論的機制,包括日常輿論引導,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題策劃”,打拉結合地操縱媒體等等。比如總統與其智囊團幾乎每天都會碰頭多次,商議如何影響輿論。政府與媒體如同相聲表演中的捧哏與逗哏,有著或明或暗的策劃與默契,所以很多時候並不需要排練,張口就能扔出各種包袱和段子,形成“小罵大幫忙”的氣場。
國會議員與媒體也有著彼此呼應和共生的關係。媒體可以通過報道國會議員的觀點和立法活動來間接影響外交決策,國會議員則利用媒體報道幫助傳播自己的主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