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0日電/“後政改”,親反對派學者發表關於香港“革新保港、民主自治、永續自治”的願景;與此同時,輿論界出現一種聲音:現在,應當開始討論2047年後香港與國家之間的制度安排。所謂“永續自治”的設計,其實就是關於2047年後香港前途的一種憧憬。誠然,要求現在就討論“一國兩制”50年不變之後如何發展的,不乏持不同觀點者。無論如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18年之際,對於她在32年後的前途已引起香港社會廣泛思考。
這篇短文不可能全面討論這一重大課題,僅就其中一個具體問題,即“香港前途取決於什麼”發表拙見。
這個具體問題又可以分解成若干更具體的問題。
香港前途的三大問題
一、香港前途是取決於香港居民中間一部分人意願抑或取決於香港絕大多數居民的根本利益?
8月13日筆者在本欄《“本土派”的精神分裂》中指出,反對派政治團體迄未對“本土論述”取得共識,一個重要因素是它們不得不考慮香港居民(選民)的意願。反對派人士以及親反對派學者作為個人或少數人,可以不顧及香港絕大多數居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反對派主要政治團體為爭取選票和議席則不可。
關於香港前途,“本土論”是空想,“港獨論”是癡想。香港的地理位置不可移動,730萬香港居民的絕大多數以香港為家,香港前途受制於她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條件。
二、香港前途的根基是什麼?
香港已回歸祖國。儘管相當一部分香港的中國籍居民依然需要確立對於回歸後新身份的認同,儘管中央直接領導下的特區行政主導政治體制仍須完善和鞏固,但是,香港絕對不可能再同國家分離。
無論在實際上還是在制度上,香港經濟與國家主體經濟一體化已越過商品貿易自由化階段,正在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兩地資本市場也開始聯通。經濟一體化有其客觀規律,不因任何人的主觀願望而改變。香港經濟最終必定融入國家主體經濟,香港與國家主體政治關係必定相應地協調。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國家全方位對外開放,香港由之前作為內地與世界的唯一橋樑轉變為主要橋樑。而今,“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標誌著國家主動聯接世界,香港的地位和角色需要相應調整。總之,香港的前途寄寓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