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春節梅城尋古:南門八角亭 周恩來的革命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03 00:23:08


  中評社梅州2月3日電(記者 廖梓達)位於梅州城區(梅城)南門對面“百花洲”的八角亭,迄今已有250年歷史。其位置雖與梅城老街相接,且與現梅江區委區政府大院僅有一街之隔,但因被一片現代建築包圍,並不容易被人發現。這座採用傳統八角形態興建的亭子看似簡單,卻是“深藏功與名”,頗有一段歷史和淵源。

  一個亭子多個名 八人中舉促建亭

  記者趁春節假期探訪此地,只見立於亭前的說明寫道,八角亭的名號有三:因亭有八角,八角亭的稱號由此而來;因亭址在昔日梅江河與程江河交匯的口岸上,八角亭又稱“觀瀾亭”;又因州以上官員蒞臨嘉應州(梅州古時舊稱)時,多由水路登岸,地方官員一般在此迎候,故又稱“接官亭”。始建於乾隆十一年(1764年)的八角亭曾於清道光廿九年(1849年)重修,後於1983年重建,現已成為當地一座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瞭解,亭建成八角形亦事出有因,背後的故事與客家地區崇文重教的傳統及勇抗外寇的精神頗有淵源。據《光緒嘉應州志》記載,嘉應州彼時有五個城門(東西北及新老南門),城門皆有樓。至明代,時任潮州府(當時梅縣稱程鄉縣,屬其所轄)知府郭子章為紀念文天祥率勤王師抗元來梅,在今八角亭就近的南門城樓上興建樓閣,並以文天祥“樓角凌風迥”之詩意取名“凌風樓”。又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程鄉知縣曹延懿等認為原凌風樓呈四角“偏射學宮弗利”(學宮指凌風樓近處的孔廟),主張“酌更其制,規方為圓”,因此將其改建為“八角樓”。

  樓閣改建又衍生了下一段故事,據記者翻閱相關資料獲悉,自曹延懿將樓“更為八面以通八風”改建之後,短短四年的兩次鄉試(在省城舉行的科舉考試)中,程鄉先後剛好有陳鶚薦、李琛、李嘉元、楊澊等八人中舉,陳鶚薦更是榮登榜首,中了解元,當時的縣民“嘖嘖稱異,以為樓之瑞應今已再驗”,確信八角形建築是“祥瑞之物”,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州官王者輔倡議在樓閣附近建“觀瀾亭”,或為順應民愿,建成八角亭。

  坐东北向西南的八角亭占地面积125平方米,亭台高筑,取八柱八角、三重檐、八角攒尖顶結構,加绿色琉璃瓦面,雕檐画栋,气派至今尤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