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理。(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8月17日電(記者 張爽)台灣“國史館”日前公佈新規定,陸港澳的學者不能查閱保存在該館的歷史資料。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員李理博士對中評社表示,國史館此舉是配合蔡英文政府的“兩國論”並強逼大陸接受。
作為研究台灣史的專家,李理對國史館瞭解頗深。李理介紹說,國史館是在1912年成立的。1949年之後,國民黨遷台,國史館保存的民國檔案就由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監督委員會代行保管。這些資料至1957年複館又重新回歸國史館。
“國史館主要是典藏三種類型的資料,一種是民國時期的資料。因為兩岸同為一個中國,這部份檔案可以說是兩岸共同的文化財富。第二部份是“大溪檔案”,即蔣中正在民國時期處理國防事務的信函等。這個檔案的含量也非常大,有五萬七千多件,也是兩岸文化共同的財富。第三種是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保存的日本據台灣時期的資料。這部份資料也非常重要,是研究日據台灣時期的重要檔案。”
李理說,如果我們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蔣介石、研究國共合作的歷史,以及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歷史,都涉及到台灣國史館的資料。“這部份資料的可見度對全世界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學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李理表示,台灣國史館在戰後台灣去中國化的過程中,曾經扮演著一個非常負面的角色。它曾經是台灣文化台獨的急先鋒。
“陳水扁執政之後,任命張炎憲擔任台灣國史館的館長,張炎憲以228事件、白色恐怖以及台灣獨立運動為三個切入點來作為台灣官方台灣史研究的新的起點。他在作為國史館館長的時候,將典藏日據時期資料的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改成國史館台灣分館,加強了日據時期台灣史研究。”
李理說,張炎憲在做台灣國史館館長的這段時間,被台灣人認為是重新定義台灣、開始台灣史研究的“新紀元”。“台灣獨立運動的議題就是這一時期開啟了研究的先河。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國史館不僅僅是作為檔案館存在,由具有台獨意識的學者來掌控國史館,它也可以成為文化台獨的先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