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9日電/17時前,你可以游覽上海絕大多數的美術館;18時,只有少數幾家美術館可以去碰碰運氣;到了19時,能去的美術館只剩下明珠美術館(周六至周日)、新視藝正和美術館、昊美美術館、複星藝術中心(周四、周六)等;真到了21時,大部分美術館已經“睡”了,只有零星一兩家展廳裡還亮著燈,接待著意猶未盡的觀眾。(解放日報4月2日)
城市的夜晚,在劇場、電影院之外,應有更多關乎市民文化素養的選擇,何況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全國演藝大碼頭的上海。前不久,劉海粟美術館每周三將開放時間延長至21時,除了講座,也可以觀看展覽。劉海粟美術館成為上海鮮有的開設夜場的公立美術館。這一小小的改變引發行業內外熱議:美術館夜場開放能否成為常態?此前上海博物館推出多場“博物館之夜”活動,仍難以滿足大眾日益高漲的文化需求。在國外,不少博物館、美術館會在周五、周六開放至晚上。
創建全球卓越城市,應該有與之匹配的文化環境、藝術氛圍和夜間高雅文化的去處。世界發達城市,不少博物館、美術館會選擇在周五、周六延長開放至晚上。大英博物館每逢周五部分展廳延長開放至20時30分;盧浮宮每周三和周五晚開放至21時45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每周五延長開放至20時;大都會博物館每周五和周六開放到21時。不少博物館選擇在周五晚上增開夜場,和這一時間段的人流量大有關,也是為了充分滿足公眾的需求,上海理應迎頭趕上,發揮眾多美術館和博物館的優勢,以此彰顯城市的文化品質,在接軌世界發達城市的特色,體現美術館博物館的作用。
開放美術館博物館夜場的呼聲背後,反映出中國公共文化資源稀缺和供給不足。隨著社會進步,大眾文化需求越來越細,公共文化資源開夜場應是整體趨勢。十幾年前,上海博物館曾嘗試開設夜場,但當時參觀者寥寥。如今,每逢上博“博物館之夜”,一兩百人的參觀預約名額一經放出便遭“秒殺”。讓博物館、美術館夜間開放成為常態,沒有它們的加入,一座城市的夜間文化生態終究是不完整的。如今日漸高企的國產電影票房和口碑兩極化也側面反映出一個問題,夜晚大量的電影院消費只是一種無奈之選,伴隨市民文化素養和鑒賞水平的提高,勢必呼喚各類文博機構開出夜場,用高雅藝術滋潤人心,撫慰心靈,陶冶情操,滿足更高需求的文藝樣式。
創建全國一流領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更多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有打破常規的舉措和手筆。美術館博物館如何通過多種方式,讓展品“活”起來,讓歷史“走出去”,把市民“請進來”,破除“早九晚五”開放時間的約束,應該像圖書館、電影院、劇場那樣,全部實現夜間開放,使申城的美麗夜間,讓市民多一個文化去處,城市多一點文博味道,這是文化惠民利民的檢驗答卷,當然美術館博物館的夜間開放,也要有的放矢,更有針對性和惠民利民,一方面要進行藝術普及、提升市民文化素養,另一方面要應對大眾日益增長且更加細化的文化需求,需要提升夜間開放和講解服務的要求,提高從業人員的能力和適應力,讓開放的內容形式和活動,更加細致周密和吸引人。
來源:東方網 作者:王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