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
中評社北京3月22日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面對新的下行壓力,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擔負起穩定經濟的責任,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優異的經濟發展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牢牢扣准“穩”的基調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曾錚文章表示,總的來看,中國宏觀經濟工作仍面臨一系列挑戰,國內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世紀疫情衝擊導致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只有維護國內穩定,才能趨利避險、以不變應萬變,實現既定的宏觀經濟目標。為此,要圍繞中央提出的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針對增長、物價、就業、國際收支等四大宏觀經濟政策目標,通過穩住宏觀政策保障經濟運行穩定,為提升發展質量、暢通經濟循環和防範重大風險提供堅實基礎。
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發力要適當靠前。政策前置既是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的需要,也是穩定市場預期的考慮,只有激發和維護投資者和消費者對政策保障和經濟前景的樂觀情緒,才可能形成持續的投資和強勁的消費。財政政策前置的發力點應該“下沉”,重點完善和加快下放中央財政直達資金,提前下達和督促用好專項債,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切實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紓困幫扶。貨幣政策前置的主定位應該“精准”,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滿足實體經濟合理有效的融資需求,著力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
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強調“穩字當頭”就要求宏觀經濟政策必須堅持先立後破、穩扎穩打,注重政策出台的時機,把控政策操作的力度,關注政策實施的效果。應堅決避免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有效防止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各方面應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減弱中長期改革摩擦對短期經濟增長的“耗損效應”。要注重政策實施的預期管理,在宏觀經濟政策實施中充分利用“錨”指標的預期引導作用,政策調整過程中要充分與市場溝通和考慮可能產生的經濟影響,定時對政策執行效果進行評估並及時進行政策微調,使宏觀政策實施能因時導勢。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同是實現穩增長政策落地見效的重要保障,在宏觀調控實踐中應該對二者進行統籌把握。要統籌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總量調節上把財政政策的精准性和貨幣政策的靈活性結合起來,共同推動經濟穩定健康持續發展。要協同好財政政策和結構性貨幣政策,並綜合運用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獎勵補助等方式,引導撬動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
緊緊把握“質”的要求
文章指出,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不僅表現在運行穩定上,還體現在經濟發展質量提升上。解決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步解決。因此,在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前提下,應該更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在穩增長中持續改善民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必須在穩增長中持續改善民生。要協調好經濟增長和民生就業,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增強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積極發揮財政直達資金的效應,提高資金精准滴灌效果,向就業、養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傾斜並加大支出力度,持續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貨幣金融政策要關注民生問題,貨幣政策操作要兼顧物價穩定,加大鄉村振興重點領域的融資支持。
塑造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高質量發展需要持續動力,這就需要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效率與效益。宏觀政策要面向加快塑造創新動能,優化財政科技經費管理,支持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加大財政金融政策對“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微觀政策要面向激發1.5億市場主體活力,切實落實好紓困惠企政策,多方面幫扶企業應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加大優化營商環境力度,促進市場主體競相發展。要通過改革挖掘制度紅利,全面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等重大改革舉措,鼓勵各地因地制宜、主動改革。
注重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高質量發展必須注重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應該堅持系統觀念、加強統籌協調。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有機結合,統籌兼顧短期經濟波動與中長期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落實好新一輪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升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協同推進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育,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大財政金融政策對綠色發展的支持,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民生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