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5日電/在國民黨敗選之後,黨內一些新生代紛紛串連,積極推動黨內改革,其動機固然可嘉,但若干主張爭議頗大,非但未必能促成國民黨革新,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後遺症。
二O一六年“總統”及“立委”選舉,外界公認國民黨在青年及網路輸得最慘;國民黨要想東山再起,積極深耕青年、經營網路,自然是當務之急。正因為如此,當國民黨內一些青年跳出來發聲,立即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
日前一批國民黨的新生代組織“草協聯盟”,提出六項改革訴求,要求“黨內民主”、“青年參政”、“改革黨務”、“解決黨產”、“提出主體論述”及“青年行動”。這些訴求自然都有其道理,不過,冷靜思考,是不是真能針對國民黨敗選的癥結對症下藥?恐怕就未必盡然。
舉例來說,草協聯盟要求“黨內民主”,顯然是認為國民黨不夠民主,但不民主的地方究竟在那裡?是黨公職人員產生的方式?還是決策的過程?總要說清楚!難道照他們的意見降低黨主席參選標準,取消曾經擔任中央委員資格的規定,並且降低選舉作業費金額,就可以促進國民黨的民主嗎?
事實上,這些黨內新生代都曾在青年團或青工會服務,試問,他們在青年和網路戰上有過什麼興革建議?又有什麼具體貢獻?他們連自己分內的工作都沒有做好,憑什麼要黨中央照單全收他們的改革主張?
更令人憂心的是,還有不少人提出要加速世代交替,並且把“中國國民黨”的“中國”兩字拿掉。年輕化固然是必然的趨勢,但其定義究竟是什麼?是國民黨的領導階層,還是黨公職人員必須大幅年輕化?以“總統”大選來講,朱立倫是三個候選人最年輕的,去年台北市長選舉,連勝文也比柯文哲年輕,結果國民黨都敗。可見年輕並不是勝選的唯一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