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7日電/網評:只要親人團聚,在哪過年都是家
來源:東方網 作者:張西流 選稿:桑怡
如今,一些常年在外的年輕人,不願意趕在春運高峰回家過年,更願意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過年,這一現象被稱為“反向過年”。有人覺得讓父母“反向過年”能節省成本,還能讓他們體驗外面世界的豐富多彩,也有人覺得老人到外地過年有很多不便。(2月13日《中國青年報》)
隨著春節的腳步漸近,家的呼喚也更加真切。對於國人來說,沒有比回家過年更隆重的遷徒了。“春運再擠,親情始終阻不斷”,成為億萬乘客的心聲。無論是子女擠回家“孝年”,還是父母擠進城“漂年”,都是家的團聚,都是親情的融合。雖然春運造成交通大擁堵,雖然“一票難求”困境,還未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雖然還鄉入城的路途,變得異常曲折和艱辛,但依然阻隔不斷親人團圓的步履。
一方面,當“常回家看看”成為一種奢望時,回家過年也成為子女的一種孝道和責任。特別是,平時子女工作忙,老人們可以理解,只有在節假日時,老人就盼望孩子來看看。子女回家過年,除了遵從親人團聚的習俗之外,更多的是向父母盡孝。而盡孝主要表現在:將父母從繁重的家務中解脫出來,親手為他們準備幾頓豐盛可口的年飯;多與父母交流,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陪父母去醫院檢查身體,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這些都能讓老人們心情舒暢,排解孤獨寂寞。所以,在新春佳節,子女回家與父母團聚,才是送給老人們最好的禮物,也是他們最想要的。
另一方面,當回家過年成為子女不可承受之重時,做父母的也應該體諒子女的難處,積極響應兒女的親情召喚,選擇進城“漂年”。事實上,不僅在春節可以“漂年”,如今有許多父母過著“老年漂”的生活,進城與子女居住在一起,既維繫了一家三代之間的親情融合,又省去了子女“常回家看看”的車馬勞頓。特別是“漂年”,雖然父母擠春運受累,但這種累很快就被親人的團聚融解了。可見,帶一點土特產進城“漂年”,承載著父母的慈愛和濃鬱的鄉情,對於一家人來說,雖然身處異鄉的城市,卻同樣找到了回家過年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