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理事長吳偉雄(中評社 范穎薇攝) |
中評社博鰲3月23日電(記者 范穎薇 臧涵)今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在“十三五”中提到,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做好普惠金融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在2016年博鰲分論“普惠金融:金融的平民化”分論壇上,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標、新西蘭前總理珍妮·希普利(Jenny Shipley)、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偶先公司總裁王銀成及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理事長吳偉雄等嘉賓對如何實現社會金融平民化提出多個看法和建議。
什麼制約了金融平民化的發展?
董文標認為,中國現行的金融制度制約了金融平民化的發展。他指出,中國的制度原來的制定都是給國有企業服務的。接著,中國開始加速推進市場化以後出現了富人,這些制度又基本上為富人服務。由於這些制度是為他們服務的,所以傳統金融的這一批人就形成了一種觀念,只想做大的,不想做小的,只想做錦上添花的事情,不想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珍妮·希普利則提出了包容性的概念。她認為,社會的發展、金融的發展都要有包容性,不能讓一個人落下,在致富的道路上要共同前進。那些沒有資產的人們完全可以靠自己的人力資本、行為積攢出來信用,信用也可以變成一個人的財富。
“電子支付在中國的普及率比起其他國家已相當有高,但中國挑戰並不是在於讓人們去開戶,挑戰在於要找到一套有效的機制讓人們使用已經開立的賬戶,讓大家能輕而易舉地高效地去使用自己的金融賬戶。”Visa副董事長艾睿琪(Ellen Richey)認為,用電子支付來讓金融行業當中降低一些成本和摩擦的因素。中國在電子支付方面已經有一定的優勢,中國很多人有銀行帳戶,它的普及率比世界上很多地方都要高,達到了79%。但是很多賬戶並沒有得到充分的使用,積極的活躍使用率只有1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