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9日電/儒雅的中式服飾,盤扣系得一絲不苟。所到之處,水洩不通,閃光燈亮成一片。他眯起眼睛,對此習以為常。
還是那個熟悉的莫言,距離摘得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過去了四年多,他依然是當代中國最受矚目的作家。
日前,莫言帶著他的長篇小說系列最新版亮相北京,一向“莫言”的莫言,一改惜字如金的“話風”,在活動結束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
對於作家而言,寫作和作品是永恒的主題。莫言的作品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以及當代社會現實融為一體,以自由不羈的想象、恣意汪洋的語言、奇異新穎的感覺,創造出了一個輝煌瑰麗的小說世界。尤其是他筆下的“高密東北鄉”,已經牢牢地在世界文學版圖上擁有了自己的疆域。
在莫言看來,一個作家、一個文學愛好者,還是應該先寫自己最有體驗的事情,跟自己切身最為相關的事情。“你要持續不斷地寫作,形成自己的風格,那就必須回到自己的記憶當中去、童年當中去、故鄉當中去。”莫言說,現在寫小說他還是會把小說的內容家鄉化、故鄉化。但每次寫作,他都有強烈的創新意識,逼著自己走一條艱難的、危險的創作之路。
莫言的創作道路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也是中國文學的“黃金時代”。
1981年,他發表了處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蔔》一舉成名;1986年,莫言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在《人民文學》上發表的中篇小說《紅高粱》引起文壇極大轟動。
“現在回想起來,在上世紀80年代,大家確實把文學當做一個重大問題來關注,全國人民把文學作為熱點。”莫言說,當時一份文學刊物可以發行數百萬份,一次詩歌朗誦會在首都體育館竟然可以賣得座無虛席,而且有很多“站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