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民在人生的最後十三年,把精力全部奉獻給了公共外交事業。“他經常到外地作報告”,令盧秋田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擔任駐德大使期間陪同時任總理施羅德訪華的一段親身經歷,被吳建民在一場演講中作為案例引用。
1999年,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訪問上海,他向時任上海市市長徐匡迪稱讚上海交通井井有條,空氣很清新,城市管理也很好。徐匡迪聽了以後說:總理閣下,你住在浦東香格里拉,周圍的空氣和環境不能代表全上海,上海有很多地方不如這裡;你出門都有開道車,上海交通也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好,我們上下班的交通並不像你看到的;你說上海的管理很好,我作為市長我很有壓力,因為還有很多人的就業問題要解決,還有很多民生項目要做。
“施羅德跟我講,這樣一位處處想到人民的市長,心裡裝著人民,我非常欽佩。”盧秋田告訴記者,他曾把這個故事告訴吳建民,吳建民後來又把這個故事作為案例向民眾說明對外宣傳的技巧。“可見,你跟他講問題、講困難,而不是講空話、套話、官話,效果有時候可能會更好”,盧秋田說,講好中國故事重在自信,而吳建民曾指出,如果只喜歡聽表揚的話,人家一批評就受不了,這就是不夠自信的“弱國心態”。“批評裡面可能有錯的,但也有合理的部分,你要善於聽不同聲音”,他十分贊同吳建民的這一觀點。
講到這裡,盧秋田又向記者用“四句話”概括了吳建民在中外交流溝通方面的特色:用簡單的語言講深刻的道理,用優雅的語言講原則和立場,用真誠的語言廣交、深交朋友,用靈活的語言進行外交周旋。
“介紹真實的情況才是最有說服力的,不真實的情況是蒼白無力的”,盧秋田指出,外國人既要了解中國的今天,也要了解中國的昨天;既要讓他們看到中國的東部,也要看到中國的西部;既要看到我們的進步,也要看到我們的不足;既要看到我們的優勢,也要看到我們的困難。“簡單來說就是實事求是”,他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