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海孺 教授級高工,杭州市城鄉規劃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原杭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
中評社北京9月5日電/“擁江發展”城市戰略的正式提出,一石激起千層浪,以一種波瀾壯闊的姿態,描繪出杭州10年後的城市新藍圖。
“擁江發展”的意義何在?“杭州灣大灣區”怎樣來打造?未來哪些板塊將迎來最好的發展契機?全市的產業布局又將如何調整。
近日,記者專訪了資深城市規劃專家,杭州市城鄉規劃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原杭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湯海孺,聽聽他如何解讀“擁江發展”帶來的杭州機會。
Q:在今年的“兩會”上,“擁江發展”寫入了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不久前的市委城市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擁江發展”戰略,您覺得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將“擁江發展”提升為城市發展戰略的高度,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A:我認為對杭州今年從政府層面正式確立“擁江發展”為城市發展戰略的理解,需要放到一定的時代背景、歷史沿革中去看。杭州曾經一直是背江發展,市區的行政區劃面積比較狹小,空間很局促。但杭州是省會城市,也是沿海十四個開放城市之一,具有強勁的發展動能,這就需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來相匹配。1996年以來,杭州做了多次大的區劃調整,把蕭山、餘杭、富陽和臨安逐步劃入市區範圍之內,杭州市區的形態由錢塘江北岸跨越至錢塘江南岸,市區總面積也從1996年前的430平方公里拓展到了現在的8000多平方公里。
杭州在2001年就提出了“城市東擴,旅遊西進,跨江發展,沿江開發”的十六字方針,到今年也已經17年了。跨江發展階段,需要解決的是各新區塊與主城區之間在體制上、政策上的同城化、一體化問題,以及人們的心態和觀念問題。當這些障礙消除之後,現在我們就可以來真正談“擁江發展”了。“擁江發展”與“跨江發展”最大的不同在於,後者是從主城跨向錢塘江對岸的單向發展,而前者則是著眼於錢塘江流域更大的範圍的兩岸間的協同發展,融合發展。
Q:您覺得杭州實施“擁江發展”戰略的主要動能應該有哪些?
A:現在,我們已經到了工業化後期和城市化的後半場,與前半場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有很大差別。過去,傳統製造業占國民經濟份量很重,城市擴張的需求非常大,那時候我們更加關注城市東拓、南下,那裡有更多的用地空間。而到了後半場,發展的驅動力發生變化,從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就需要依托創新源發展。浙大系、阿里系、海歸系、浙商系之所以願意來到城西集聚,就與城西那裡良好的環境有關。杭州的東面是平原,有廣闊的空間;而西面是山地丘陵,有優越的自然環境資源。在“擁江發展”時,不光要看到東面的空間優勢,西面的環境優勢,也會隨著後工業時代的到來而不斷顯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