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包容性的解析 作者:虞衛東(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習近平主席在日內瓦的主旨演講中表示,中國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中國也為全球發展作出了貢獻。中國將繼續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將自身發展機遇同世界各國分享,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事實上,已經有不少國家搭上中國經濟騰飛的“快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不斷向世界釋放合作共贏的紅利。目前中國已經同80個國家和組織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定,同30多個國家開展了機制化產能合作,在沿線24個國家推進建設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纍計超過500億美元,創造了近20萬個就業崗位。亞投行成立兩年,成員數由成立之初的57個增至84個,參與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數達到24個,涉及12個國家,貸款總額超過42億美元。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作為一個全新的發展理念,有著自身獨特的內涵,其核心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充分說明,我們要著重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五個方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在政治上:習近平明確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希望各國都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能夠基於自願自覺形成一種自然聚合。要互相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中國主張“結伴而不結盟”在發展與別國的雙邊關係時,主張建立具有中國外交特色的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在這種新型交往觀念的指導下,中國已經同諸多國家和地區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基本形成覆蓋全球的夥伴關係網絡。
(二)在安全上:習近平總書記早在博鼇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該做和平的維護者和促進者。國際社會應該宣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們的地球村成為共謀發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競技場,更不能為一己之私把一個地區乃至世界搞亂。”要堅持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他還在《俄羅斯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告訴人們,弱肉強食、叢林法則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強權獨霸不是人類和平之策,贏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類發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才是人類社會和平、進步、發展的永恆主題。要恪守尊重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等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統籌維護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安全事務的權力,也都有維護地區安全的責任,要以對話協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決安全問題。
(三)在經濟上:中國同一大批國家聯動發展,使全球經濟發展更加平衡。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中國不僅以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贏得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大國責任與擔當”的積極回應,還作為東道國分別成功舉辦了APEC峰會、G20峰會、金磚國家峰會這樣的大型多邊合作會議。此外,中國在2014年成功掛牌“絲路基金”、2015年參與籌建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開業、2016年主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這些都是中國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拉動全球及區域合作方面交出的優質答卷。2017年年底,“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後舉辦的首場主場多邊外交活動中向世界各國政黨表明:將通過推動中國發展給世界創造更多機遇。著眼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和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為推動全球貿易發展和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建言獻策。各國要共同維護世界和平,以和平促進發展,以發展鞏固和平。許多國家都是國際生產鏈中的一個環節,是生產、貿易、金融、互聯網密切相接的一部分。一個國家的訂單影響著另一個國家的就業,一個國家的投資促進著另一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衹有同舟共濟,才能共克時艱。要加強全球經濟治理,解決南北之間和地區內部發展失衡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為世界經濟全面可持續增長提供新動力。
(四)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大同、包容、融化的思維方式,西方人則是超越、取代、提升的思維方式。中華文化的奧妙之一就是寬容與融合,具有海納百川的氣魄。充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相容並蓄”的理念加強文明對話,促進文化和諧。“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不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劣之分。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使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
(五)在生態上: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的,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要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平衡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等新挑戰,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全球生態體系。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以西方價值觀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論”和“歷史的終結”出現了瓶頸,國際社會迫切需要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構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體系和秩序,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進行深入思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一理念既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又蘊含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
“天下為公”的理念。作為儒學經典“五經”之一的《禮記》,其中的《禮運篇》就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說,“天下”由眾多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國家所組成,它不是一人一家一社群一民族一國家之天下,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國家所共同擁有的天下。各種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國家之間都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如果遇到分歧、爭論和鬥爭,都應相互協調、妥善處置。它既尊重和關照個人、國家的利益,又超越個人和國家的界限,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追求實現人類的整體利益,體現了“天下為公”的理念。
“義利統一”的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蘊涵於中國堅持的正確義利觀。因“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故“計利當計天下利”。講信修睦、善待他人、相容並包、世界大同的傳統哲學思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秉持正確義利觀,不衝突、不對抗,立足國內,放眼世界,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擴大同各國的利益匯合點,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這是一種和平綠色的國際發展戰略,是一種更加恢宏、高遠的國際關係準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