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生物倫理學家近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評論表示,“免疫護照”——發給曾患過新冠肺炎(COVID-19)並且據推測對COVID-19免疫之人的證書,未必“靠譜”,其製造的問題也許會比它解決的問題還多。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4月就發出警告,不要頒發所謂“免疫護照”,因為不能保證其準確性。他們指出:“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從COVID-19中恢復過來並有抗體的人可以受到第二次感染的保護”。但是現在,這個想法正在美國、德國、英國和其他國家提出。
美國哈佛醫學院科學家娜塔麗·科夫勒和弗朗西斯科·百利斯認為,首先這種機制不會起作用,人們還不知道感染新冠病毒是否會產生免疫力,如何產生免疫力,或者免疫力能持續多長時間。血清檢測(檢測血液中的新冠病毒抗體)並不是100%可靠,許多都得出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此外,為證明人們可以自由工作而進行的檢測,可能永遠不會超過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幾,比例如此之低,無法起到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更嚴重的是,“免疫護照”可能滋生基於生物學性狀的新型歧視。科學家們認為,“免疫護照”不免要和“追蹤尋跡”系統掛鈎。檢測供應有限,因此能夠獲得檢測的可能並非最有需要的群體——邊緣化者和貧困者。科學家總結表示,通過聚焦於個體,“免疫護照”最終將違背公共衛生的主要原則——集體責任和干預。
該文章作為一篇《自然》的評論文章而非研究論文發表,屬於與科學研究及其衍生物相關的具有話題性、權威性的述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