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印度孟買,人們經過“印度製造”的宣傳畫。(新華社/歐新中文) |
中評社香港12月13日電/過去30年來,中國和印度都躋身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在扶貧方面,兩國的成就是驚人的。這兩個國家已經令大約10億人脫離貧困,其中中國貢獻了這個數字的四分之三。
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12月9日發表該報副主編維克拉姆•康納的文章《為什麼印度經濟已經如此落後於中國》,文章說,雖然30年前這兩個經濟體在很多方面是相當的,但現在情況已經不一樣了。在幾乎每一個社會和經濟方面上,中國的表現都超過印度。
對為什麼中國發展的速度比印度快,有很多種解釋。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在1978年開始其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比印度早了十多年。
中國的改革的性質也不同。它從農業改革開始,令中國的農民對他們的財產擁有更大的控制權,并擁有更好的價格。這提高了中國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水平。
與此同時,中國鼓勵發展服裝以及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這些領域,其廉價的勞動力令其能够快速變得有競爭力。隨著越來越多工人進入城市,中國的城市化加快,產生集聚效應。
中國的城市化率大幅提高,從1978年的18%提高至2018年的59%(印度目前是34%)。中國的制造業領域在其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在規模和先進程度上都有所發展,并成為很多制成品全球供應鏈中的最大參與者。隨著全球公司在中國建立生產業務,這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以及技術轉讓。
印度在1991年的改革取消了“許可證制度”的一些因素,并部分放開進口和外國投資。雖然這些都是重大改革,刺激了包括外國投資在內的更高的投資率,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繞開了農業領域——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農業領域,因此并沒有像在中國那樣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簡而言之,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令人印象深刻的最初爆發後,印度并沒有繼續堅持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