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指出:“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係,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作為致力於繁榮中國書法藝術的一員,我對此感受頗深。
漢字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作為漢字藝術的書法,肩負著記錄歷史、反映時代的使命,以及抒發情志、感悟生活的功能。在歷史文脈賡續與社會生活變遷中,書法早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成為中國人一種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於世代傳承中彰顯人文情懷。
當我們回顧歷代書法經典時會發現,這些作品往往具有相似的特質。內容上,它們大多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或事件,傳遞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意蘊;藝術表現上,它們常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融入新元素,包括時代特征與筆墨技法,繼而攀登至一個時代的書法藝術高峰。比如,東晉王羲之《蘭亭序》記錄了當時盛大的雅集活動,盡善盡美的書風,寄托著創作者對自然揮灑的追求;欹側多姿的書體,展現了創作者深厚的筆墨功底。唐代顔真卿《爭座位帖》筆法圓勁、神韵雄逸,字裡行間散發著忠義之氣。宋代黃庭堅《鬆風閣詩帖》借景抒情,寫出創作者對舊友的思念,書法入古出新,字勢開張,縱橫奇崛,成為尚意書風的經典。內容與形式的創變,“文”與“質”的互動,傳統文脈與時代精神的融合,使這些書法作品擁有了永久的生命力,也為當代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無論古今,書法藝術創作都需緊跟時代步伐。內容與形式相統一,可以強化具有時代特征的敘事表達或詩性傳遞。如此,書法作品才有生命,才有魅力,才有根基。我們這一代書法工作者,擁有前人難以企及的良好創作環境,見證了新時代新風貌。如何將內心的自豪與感奮化為藝術語言?自2008年起,我逐步深化通過書法記錄時代的認識,並努力創作,力圖為時代留下獨特的藝術印記。10餘年來,我先後創作了《我的中國心》《體育頌》等數十件涵蓋草、篆、隸多種書體的藝術作品,通過對重大事件的詩性表達,詮釋我對於社會文化的深層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