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助於促進經濟高水平循環流轉。 |
中評社北京1月12日電/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所趨,也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戰略部署。在新形勢下,我們要基於時代特徵和當前產業發展態勢,對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關係進行重新認識和定位,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推動實體經濟創新發展。
數實融合是把握新機遇的戰略選擇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奕、夏傑長文章表示,當前,中國發展環境正經歷深刻複雜的變化,實體經濟面臨結構優化和動能轉換的重大課題。隨著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過程的逐漸加快,呈現出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互相嵌入、相互依存的狀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應時而生的一種新形態,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選擇。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助於促進經濟高水平循環流轉。當前,國內大循環的痛點在於內需循環不暢,有效供給明顯不足。由於生產函數中知識、技術、數據、管理等新要素的貢獻越來越大,供應鏈離散冗長且環環相扣,企業推動自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結構升級的複雜性增加,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現象愈發明顯。與此同時,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已經顯示出巨大的變革潛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利於發揮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推動各類生產要素快捷流動、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從而實現供需對接、跨界發展,推動實體經濟生產方式變革。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在新生產要素供給方面已經有了較強的能力儲備。中國的傳感器、機器人、數控機床等領域更加智能化、精準化,具備了大規模應用的基礎;數字經濟規模居世界第二位,數字技術逐漸成熟,達到了生產活動對高精準性的要求;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創業創新活躍,擁有一大批細分行業領軍企業。消費互聯網的發展不僅孕育出了一批世界級的平台企業,更積累了海量電商、社交數據,為產業升級打下了重要的數據基礎。整體上看,圍繞“數據中台”的雲數生態布局已全面鋪開,中國實體經濟規模大、產業門類齊全、產業層次多樣的特點,亦為數字技術的滲透提供了巨大市場空間和豐富應用場景。
數實融合為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文章介紹,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創新形態,是指基於數字技術,以數據、知識為主要生產要素,以互聯網平台為載體,高效協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全面貫通多產業、多業務、多場景的新經濟形態,實現了數字技術從鬆散聯結到實體嵌入,使供需銜接更加順暢、供應鏈各方響應更加高效,在關鍵生產要素、生產組織方式、服務提供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均實現了創新。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主要依靠新要素驅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創新形態,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基座,以數據和知識作為主要投入,將創新應用作為發展基石,體現為新型生產要素對傳統要素的替代。依托以互聯網平台為核心的數字技術和產業體系,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致力於整合數據、技術和生產性服務等資源,重構供應鏈、重塑組織模式,實現裝備、產品、技術、工藝等方面的創新突破。通過高效的互聯網、物聯網系統收集市場主體信息,並將消費領域同產業領域的數據打通,形成從產品研發設計到用戶體驗的全生命周期的數據貫通,並依據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動態,靈活調整產品品類、優化產能,對市場需求變化作出敏捷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