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評論》第275期精彩觀點搶先看
http://www.CRNTT.com   2020-11-01 00:13:41


 
  《俄羅斯戰略視野下的“後疫情時代”國際關係》一文作者馮玉軍(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教授)表示,俄羅斯戰略學者認為,新冠疫情條件下大國關係的進一步複雜特別是中美關係的惡化對 俄羅斯來說是重要的戰略機遇。儘管俄美關係不會迅速改善,但中美矛盾上升甚至走向公開 衝突,無疑將極大減輕俄羅斯在烏克蘭危機之後所受來自西方的壓力。俄羅斯將充分利用這一機會改善國際環境、謀求戰略利益。

  《抗衡或平衡?一個舊瓶裝新酒的德國印太準則》一文作者蔡裕明(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博雅學部副教授)表示,德國的印太戰略將使得德國“為塑造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國際秩序做出積極貢獻”。正如新聞聲明中援引德國外交部長馬斯(Heiko Maas)所言,“印太地區是決定未來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形態的地方。我們希望幫助塑造此種秩序,使之建立在規則和國際合作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強者的法律之上”。換句話來說。德國希冀在美國與中國的競逐上,能夠扮演平衡者(balancer)的角色,建立一個平等的多極體系。

  本期“智庫思潮”欄目刊發了郝志東(澳門大學社會學榮休教授)的《兩岸關係運作方式中的謬誤與迷思》一文。回顧與檢視兩岸對於《國統綱領》與“九二共識”的種種爭議及後來的現實政治塑造,對於兩岸關係的現實和未來發展有著借鏡的作用。因此本刊特編發此文,以期讀者參考。

  本期“智庫訪談”欄目刊發了《葡語國家與“一帶一路”之一:中方視野》。該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薛力對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前秘書長、中國葡語國家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王成安的訪談整理。

  本期“智庫觀察”欄目刊發了《美國對台的承諾缺乏誠信,台美BTA沒簽是例子》和《民進黨當局重啟“修憲”的動機與動向》兩篇文章。

  《美國對台的承諾缺乏誠信,台美BTA沒簽是例子》一文作者邵宗海(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表示,萊特希澤不願和台灣展開貿易談判,也是不願影響和大陸的商務關係,出發點還是美國 利益。另一個重點當然是特朗普的態度。他完全不提要撕毀美中貿易協議,也沒有再對大陸採取其他貿易報復行動,以免對中商務關係惡化,最主要考量仍是不希望影響到選情。

  《民進黨當局重啟“修憲”的動機與動向》一文作者曾建豐(廈門市台灣學會副會長)認為,蔡英文當局在經過第一任期持續以“小步快跑”和“切香腸”方式全方位推進“內造台獨”的法理建構以及不斷進行“反中”“抗中”和“去中”“脫中”的民粹操弄,島內“台獨”分離主義氣焰甚囂塵上。進入第二任期,蔡英文當局重啟“修憲”工程,從目前看重點似乎還衹是在所謂“政府制度、人民權利”議題方面,但不能排除在中美博弈、兩岸關係緊張、島內“台獨”氣焰升高以及應對未來選戰需要等等情況下,民進黨蔡英文鋌而走險、放手一搏,將“修憲”議題推進到所謂“領土主權”“國號”變更等“法理台獨”層面。

  本期“智庫研究”欄目刊發了張文生(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的《孫中山的國家統一思想與啟示》。該文表示,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追求國家統一是孫中山思想的核心,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孫中山先生是台灣社會難以消除的不朽的精神信仰。孫中山先生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意識形態中,而且體現在當代台灣的政治制度中,孫中山構想的“五權憲法”是台灣社會維繫“一中框架”的法理基礎。

  本期“智庫思考”欄目刊發了《論閩台融合發展法治保障的基本要求及推進路徑》和《閩台產業融合發展前景分析與思考》兩篇文章。

  《論閩台融合發展法治保障的基本要求及推進路徑》一文作者曾麗凌(福建江夏學院法學院副教授)表示,閩台融合法治環境建設,應具備區域法治基本要求,並依循相應的實踐路徑。閩台融合法治保障的基本要求包括:提升立法品質,增強規則透明度;實現“非限縮型”的法治現代化;多層級“共同治理”的法治現代化。其推進路徑包括:構建科學立法機制,完善涉台地方法律體系;保障社會民生融合發展需求,拓展涉台地方立法所涉領域;健全政府和社會法治,探索閩台地方共同治理模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