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智庫論衡”欄目聚焦中歐關係,刊發了《歐洲國家跟風施壓中國的內因外由》、《中歐關係的新變化:人權外交、歐美協調及其限度》和《在國際變局中推動中歐合作行穩致遠》三篇文章。
《歐洲國家跟風施壓中國的內因外由》一文作者虞衛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表示,歐洲國家打壓中國的行為,受制於自身的價值觀和利益,並不是心血來潮的舉動。歐洲國家與中國的合作和往來也會繼續,但是存在的變數和不利情況會越來越多。
《中歐關係的新變化:人權外交、歐美協調及其限度》一文作者趙光銳(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表示,歐盟的對華認知正處於調整過程中。歐盟對中國的界定正在由原來單純在機遇與挑戰之間尋找平衡,向在不同政策領域的多元化定位轉變。歐盟現在認為,中國既是重要的經濟夥伴、最大的商品供應者和銷售市場,也是全球治理的對話者,還是經濟、技術的競爭者,制度和價值觀上的對手。這種多面性已經在其對華政策中有了一定體現。歐盟想繼續加強與中國在經濟方面的務實合作,但是出於對中國制度性挑戰的擔憂,意圖協調“跨大西洋價值同盟”,首先要在價值觀領域展現一種戰略自主和領導者的姿態,新的對華人權外交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在國際變局中推動中歐合作行穩致遠》一文作者劉典(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表示,歐盟一直在世界事務的協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局勢變化中保持一定的獨立與自主。因此推動中歐合作並不意味著中歐關係需要從根本上轉型為夥伴,在“非美即中”中做出選擇,要避免採用“非友即敵”的簡單線性邏輯,僅僅因為當下在部分領域出現波折就否認雙方增進合作的可能性。
本期“智庫分析”欄目刊發了《拜登新政與後疫情時代的兩岸思考》一文。該文作者張百達(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表示,中美戰略競爭固然仍將深刻影響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但對兩岸雙方而言,美國因素終究衹是外因,更根本的關鍵仍在於兩岸彼此的互動,以及雙方是否共同展現智慧與決心。“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以相互包容、理解、友愛與建設性態度,為後疫情時代的兩岸關係開啟新的里程,並共同探索出一條可長可久的兩岸和平共處、互利共贏之道。
本期“智庫論叢”欄目刊發了《美俄“新冷戰”何以必然?》一文。該文作者鄭保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表示,作為美俄長期在東歐進行地緣戰略爭奪的產物,2013 年底爆發的烏克蘭危機不僅導致烏克蘭東西分裂與內戰,而且反過來不斷加劇俄羅斯與西方的地緣戰略矛盾,最終使美俄陷入“新冷戰”,成了美俄關係中一道不斷滲血、無法愈合的傷口。在劇變的當今世界上,美俄“新冷戰”不僅理論上可能,而且實際上根源於世紀之交以來漸趨激化的美國霸權擴張與護持戰略同俄羅斯大國復興戰略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符合大國競爭尤其是美俄關係的邏輯,具有一系列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