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85期《中國評論》目錄(中評社圖片) |
本期“智庫論衡”欄目刊發了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的《中評社為民族與和平求索的大局情懷》一文。文章表示,歷史已經走過了2700 多年,今天的愛國精神的內涵與屈原時代當然不會完全相同。但是,沒有屈原愛國精神的發源,再經過千秋百代的匯合、淬煉、升華,也就不見得擁有如此鮮明的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中評社要把握當代愛國精神的本質,也要銘記中華民族傳統的愛國精神。屈原當時是處在國之將亡的時代,他苦苦求索,可惜終無出路。我們現在處在民族將興的前夕,也要具備突破最後的艱難的求索能力,為兩岸的未來尋找和平解決的最好方案,為中華民族復興貢獻一代人的智慧。祇有擁有了為民族與和平求索的大局情懷,才能跳出思想的囿局,才能辦好中評社,才能讓中評社獲得不斷進步的思想動力。
本期“智庫聚焦”欄目刊發了《日本在涉台問題上為何日趨“脫軌”》和《印太新地緣戰略下東盟的地位與選擇》兩篇文章。
《日本在涉台問題上為何日趨“脫軌”》一文的作者王鍵(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指出,今年2月以來,菅義偉內閣在涉台問題上動作不斷,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公開場合上不承認“台獨”,仍堅持言稱“一個中國政策”,但在行動上開始將台灣當作一個“準國家”來對待。2021 年4 月16 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談後的《美日首腦聯合聲明》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這是自1969 年以來美日兩國領袖的《聯合聲明》首次提到台灣。
《印太新地緣戰略下東盟的地位與選擇》一文的作者鐘飛騰(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地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表示,拜登政府上台之後,不僅明確表示美國將重返多邊主義,因而看重作為多邊外交象徵和成功典範的東盟,而且再度明確承認東盟的中心地位。因此,與其說東盟處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理連接點,因而迫使拜登政府承認這個現實,還不如說拜登政府的多邊主義外交更需要東盟。與美國的角度略有不同的是,東盟國家則更傾向於從東盟自身而不是美國戰略需求角度看待拜登政府的上述表態,在中美博弈加劇、歐盟多國出台有關“印太”戰略願景的新形勢下,東盟希望美國恢復對東盟中心地位的承諾。
本期“智庫思潮”欄目刊發了《兩岸融合發展的經濟維度分析》。該文作者殷存毅(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授)、吳維旭(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台灣研究院助理教授)在文中表示,兩岸經濟關係通過長時期、大規模、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已在經濟的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初步形成了經濟融合的趨勢,簡言之,即台灣經濟各個層面的發展都離不開大陸的要素資源和市場資源,從而形成了台灣社會或民眾與大陸千絲萬縷的利益關聯,這是不以人的主觀好惡為轉移的大勢所趨,也是遏制“台獨”變為現實最強有力的物質力量之一,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
本期“智庫研究”欄目刊發了《兩岸融合發展的整體性治理》一文。該文作者黃清賢(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指出,整體性治理希望能達到政策目標一致、執行手段相互配合,切實符合人民需求。這可以從治理層級、治理功能、公私部門協力等方面進行,跨越部門之間的鴻溝,從整體角度構建政府的功能。進而言之,需要解決人民問題為導向、整體性的活動與合作、協調目標與手段、重視信任感與權責感、有效運用信息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