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國者治港新時代,如何鑄牢香港青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海涵認為,可以從集體記憶、共同文化、利益福祉等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強化集體記憶。一方面,歷史記憶在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正如之前所述,香港與祖國在中華文明史、近代抗爭史、新中國奮鬥史中擁有共同歷史記憶,這是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生成的重要見證,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一脈。這種共同歷史記憶,可以為構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歷史依據、動力源泉、路徑選擇。因此,通過正確的歷史教育,可以增強香港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情感共鳴在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積極推動作用。通過追溯經典香港音樂、影視劇這些特殊的時代符號,可以重現過去、創造想象空間,喚起集體記憶,實現情感共鳴。比如,港樂中有獨屬於中華文化的語言根基和詩詞化呈現形式,這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傳承是一脈相承的,在不經意間推進了文化的認同;許多經典香港電影中也飽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巧妙講述中華故事、傳揚中華精神,滿足了全球華人的情感需求。因此,通過音樂、影視這樣特殊的時代符號,可以推進香港青年與內地青年的情感共鳴,形成民族文化情感的向心力,在新時代的語境下實現民族認同。
第二,增進共同文化認同。中華文化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動力。在古老的嶺南大地上,粵港澳三地的共同祖先古越族長期在此生活。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統一嶺南之後,粵港澳三地被納入中央王朝統轄之下,並由此帶來了民族的融合。嶺南先民與南遷的華夏先民一道耕耘嶺南土地,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粵港澳三地綿延至今、切割不斷的文化紐帶,是粵港澳民眾的文化基因,是香港青年中華民族身份認同感的重要來源。因此,要以嶺南文化為紐帶,通過強化保護、廣泛宣傳、教育引導和交流溝通等形式,增進香港青年的嶺南文化認同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