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5日電/要想富,先修路,早已成為國人的共識。70年的大交通建設成就,撐起共和國經濟的脊梁,也成為社會、文化交流的紐帶。回顧70年的發展歷程,道路問題的解決,不但為發展掃清了越來越多的障礙,也提升了國家治理的品質。尤其是近年高鐵網絡的構建,將我國廣袤土地上的人和物便捷、高速地連接起來,激活了交通網絡的大動脈,盤活了整個中國。
到2018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3萬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9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的三分之二以上,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2017年全國客運列車開行數量3819對,其中高鐵動車組2626對,占整個客運列車的68.8%,超過全球動車總量的60%。預計到2030年,中國高鐵將超過4.5萬公里。
撫今思昔,迅速架起的高鐵不但改變了中國的鐵路生態,還改變了鐵路運輸結構,從根本上扭轉了中國客車慢、臟、亂、差的局面。高鐵客運專線的輕快、乾淨、明亮給旅客帶來賓至如歸的舒適感,保證了出行質量。高鐵大大縮短了旅客在城際、地際之間的旅行時間,使出行更方便,“一日還”的千里江陵如今可以“一時還”,高鐵網絡使廣闊的國土聯繫的更緊密。
1987年,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在遼寧建成通車,“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通車後,從沈陽到大連的汽車行駛時間比原來至少縮短了一半,隨後中國各地的高速公路建設的熱潮如雨後春笋,勢不可擋。在一定意義上講,高速公路建設開辟了交通建設的新格局,2017年底全國通車里程達到13.5萬公里,接近世界其他國家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的總和,穩居世界第一。
高鐵網絡、高速公路網絡的建設成就,不僅局限在交通運輸本身,更重要的促進區域融合發展和提升國家發展水平。2018年9月23日,粵深港高鐵通車,香港納入國家高鐵經濟網,次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粵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大交通”的基礎性和標誌性工程,在為三地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時,也為大灣區經濟發展助力,也必然有利於三地社會與制度的深度融合。
大交通必然帶來三地生活方式的借鑒、吸收與會通,方便大灣區的整體協調、有機交流;大交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港澳資源不足、社會階層固化的矛盾,擴展經濟社會容量,促進港澳社會的繁榮穩定。
高鐵、高速公路作為國家的戰略產業,不但在軍事、國防、外交、地緣政治方面的作用舉足輕重,而且對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普及不可或缺,其衍生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意義不同於地域內部的“小交通”。
以高鐵、高速公路為主發展起來的大交通,既擴大了居民就業、旅行、置業、交友、教育及社會參與的範圍和程度,還有助於各地區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激活整個國家的創新潛力。大交通對人才、科技等新興要素資源集聚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是不言而喻的。
發展大交通,也是破解和防止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捷徑。當然,進一步發展中國大交通,關鍵是防止運輸結構失衡,在運輸結構的綜合平衡中,提高中國大交通的整體效能。
來源:中國網 作者:蘇世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