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以《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為題,在香港理工大學開講座(中評社 沈而忱攝) |
中評社香港6月24日電(記者 沈而忱)6月23日上午,“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首場講座《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帶來。戚發軔從“太空是人類生活的第四環境”、“天上有豐富的資源供人類開發和利用”、“航天大國具備的兩種能力”、“偉大的事業鑄就偉大的精神”四個方面,介紹了中國航天的驕人成績。
戚發軔表示,自從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至今五十多年,由於黨的領導、全國人民的支持、航天員的努力,我國從一無所有成為航天大國,正在向航天強國邁進。十八大以後,中央非常重視航天事業的發展,從去年開始,我國不斷有重大的航天事件,彰顯了大國的標誌:去年五月,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發射成功,為我們建立空間站打下了堅實基礎;六月,中國北斗三號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習主席親自宣布,我們的北斗系統不僅為中國人服務,也為世界人民服務;七月,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了外國人三次才能完成的任務;十一月,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月球取樣返回;今年,我國創建了自己的空間站。
太空是人類生活的第四環境
戚發軔指出,“天”是人類生活的第四個環境,是國家主權的第四個疆域。隨著科技發展,國家主權跟隨著人類生活的軌跡,從陸地到了海洋,又進入大氣層,再跨過大氣層,延伸到天上。因此世界各國,無論大國小國,都很關注“天”。沒有天上的成就,在當今世界就沒有話語權。
戚發軔表示,“天”是大氣層之外的整個太陽系。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曾表示,中國人要起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名字,所以中國叫“航天員”,不叫“宇航員”。
天上有豐富的資源供人類開發和利用
戚發軔指出,“上天”有兩個目的,一是國家主權,更重要的是尋求資源。科學家預見地球上的石油和天然氣50年以後就要消費殆盡,煤炭一百年以後也會用完,包括水資源在內的其他資源亦很緊張。如何讓人類生活得更好?科學家認為,應該上天、入地、下海去尋找資源。而天上的資源包括軌道資源、環境資源和物質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