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3日電/在主流經濟學理論當中有一個恩格爾定律: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研究發現,一個家庭的收入越少,收入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占比越大。隨著收入的增加,家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會下降。國際通行的標準是,恩格爾系數為50%至59%處在溫飽階段,低於30%為跨入發達經濟體門檻線階段。2019年,中國恩格爾系數平均值為28.2%。
後續有研究發現,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消費者用於基礎食品的支出約在8%左右,用於服裝類的支出約在12%左右,用於兩項之外的日常消費類支出約在10%左右,三項加起來,還不到GDP收入的30%。換句話說,人均1萬美元之後,人們用於生活類的支出不再占GDP收入的主要部分了。越過這個門檻線,用於旅遊、住房和教育文化類的支出將占比更高。這些類別的支出份額相對於生活類的絕對量更大,僅僅由於內在需求結構的升級,整體經濟的速度將會增長更快。
恩格爾系數為人們用收入水平和消費者行為來預測經濟增速提供了一個簡潔易懂的判斷,這給經濟學專業領域之外的人士帶來深刻印象。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 2020》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當年數字經濟成分的增速為14%,為製造經濟增速的4倍。按照這個速度,幾年之後,數字經濟將超過中國GDP的半壁江山。
隨著這個趨勢,中國經濟增速可能因數字經濟的更高占比權重而趨向加快,而不像傳統經濟增速預期的那樣,在未來幾年越過發達經濟體門檻之後,向3%-5%左右的增速區間跌落。僅僅考慮這一點,就令人們眼前一亮。
數字經濟有沒有一個類似恩格爾系數的簡潔定律,讓非經濟學專業人士能夠從日常生活的統計數字中,輕而易舉地預知經濟增速趨勢呢?
讓我們先從數字經濟的定義來開始說起。狹義數字經濟是指廠商用數碼作為資源並用對應處理技術來生產,通過中間品市場依次交易並被集成為複合品,抵達消費者產品市場被最終消費,上述三個過程加起來形成的綜合性均衡收斂過程及資源優化配置經濟行為的總和。
上述數字經濟定義有兩個方面的觀察特征:一是經濟中出現數字技術對傳統技術升級,大幅度節約生產成本形成替代生產,我們稱其為數字替代經濟,政策性語言稱其為產業數字化。這是製造經濟向數字經濟過渡的觀察特征。比如,早些年數碼照相技術出現後,傳統照相過程中的膠卷實物材料被數碼電磁單元所替代,照相、成像、修像、複制及獲取圖形的實體物質材料被節約,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二是數字技術累積並出現了原有生產過程中完全不存在的生產過程,以此形成獨特的物理設施群及新設對應實體機構,我們稱其為數字創造經濟,政策性語言稱其為數字產業化。以數碼照相技術為例,當數字成像技術應用範圍擴大時,巨量的電磁數碼圖形圖像傳輸、編輯、製作引發廠商間數碼傳輸通道高速化升級的需求,要求地下光纖互聯網和地表蜂窩移動互聯網通過地面關口站“超網”聯結,引發信息通道增容及元器件單元傳遞通量代際升級。
對應在消費領域,阿里、京東和拼多多等第三方消費平台的出現,導致傳統百貨商場被替代,引發網絡預售、支付賬戶綁定、預付許可、路由器超高頻支付、小微靈動物流中介等方式的產生,中央頂層賬戶系統結算以及具有價值凝聚顆粒的大數據賦值根服務器出現。這是無數大車間製造經濟所不存在的新經濟成分。
廣義數字經濟定義是指數字替代和數字創造二合一,它不再是大車間製造經濟如影隨形般的因成本節約優勢而出現數字雙生子,而是基於產業替代積累之後新增的始發數據凝聚區塊,在有限人工、智慧驅動下,生成動態數據“幹-支”線區塊鏈及網絡,使萬物在智能互聯基礎上向智慧互聯、價值互聯甚至美學互聯等超大智能智慧網聯體以及成熟數字經濟階段邁進。
在這個意義上,廣義數字經濟是繼依靠人和動物的體力,對太陽和土地及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進行初級整合生產的農業經濟,依靠化石能源和機械動力,在車間內進行精細複雜批量生產的工業經濟,向依靠人和聯網資源的組合動力,在“空-天-地”一體化半徑內,在“宇觀-人觀-微觀”綿密空間內進行智能智慧化生產的第三次經濟革命,或者簡稱數字革命時代。
顯然,依照數字經濟和數字創造經濟的內涵定義,我認為,當數字創造經濟在整體經濟中占比超過35%之後,人們消費數字的行為不再是數字替代式的成本節約帶來的進步,而是數字創造式的新增經濟帶來的基礎消費行為變化。這一類消費首先需要數字基礎設施的增加,其投資規模越大,擁有對應消費品的支出占比及絕對量會越大,經濟增速會越快。我們可以稱其為數字經濟的類恩格爾系數。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曹和平(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