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2月23日電(作者 汪毅夫)舊時,台灣民居多設有供奉祖先牌位的處所,曰公媽廳。公、媽分別指男性祖先、女性祖先。
宋人朱彧《萍洲可談》 (中華書局2007年版)謂:“漢威令行於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唐威令行於東南,故東南呼中國為唐”。台灣位處我國東南海中,台灣民間也常稱中國大陸為唐山。又,台灣歷史上經歷過移民開發的歷史階段,台灣民間往往將在大陸的祖先、有的也將從大陸而來的開台一世祖稱為“唐山公”“唐山媽”。就從大陸而來的“唐山公”而言,他們中確有部分單身移民,入台後娶了台灣當地的非漢族(如“平埔族”)的女性居民為妻。這有流傳至今的“番婆好牽,三腳鼎難安”(喻娶了台灣當地非漢族女性居民為妻,難於招待妻家眾多親戚)為證言。於是,當其後人在公媽廳擺設祖先牌位時,會發生“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 的狀況。當然, 這是部分而非全部的狀況。 歷練老成的歷史學家不會把部分當成全部,不會犯過度推論的幼稚病。
近翻檢舊藏資料,見台灣“著名歷史學家”張炎憲,在《自立晚報》1992年3月28日有講話摘要,語涉“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略謂:“漢人初來台之際,人數很少,因此會使用平埔族語言,娶平埔族女子。我們常說台灣漢人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亦即女性祖先都是台灣本地女子,並不是唐山來的”。在這段論述裡,從“娶平埔族女子”的漢人“人數很少”,到“台灣漢人”的“女性祖先都是台灣本地女子,並不是唐山來的”,如此大跨度的過度推論,令人大跌眼鏡!政治偏見導致學術傾斜,此又一例也。
應該指出,從大陸到台灣的移民裡,有男性單身移民,也有已婚男性移民攜其妻兒,甚至有孀寡女性移民率其子侄者。福建文史專家塗志偉先生在其書稿《兩岸冠籍同宗同名聚落》裡,據《熱蘭遮城日記》不完全的記載統計,1648年至1657年“9個年份”的“50個月份”裡,從大陸到台灣的移民裡有婦女1984名、兒童208名;又從族譜舉出女性移民率子侄入台的不少事例,如“康熙五十年,福建漳州府龍溪縣汪姓太媽黃聘率子入墾今台南市永康區大灣裡汪厝聚落”、“康熙中葉,漳州府平和縣梧坑鄉曹應祿之妻何慈發率子入墾彰化東山”,等。另外,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成果表明,台灣的“平埔族”等,應該也“是唐山來的”。
附帶言之,《兩岸冠籍同宗同名聚落》一書將由九州出版社出版。遵塗志偉先生囑,我為該書撰序,故得先睹其書稿之樂也。
(作者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