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算力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力要素,已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力和驅動力。在6月29日舉行的中國算力大會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雲明透露,截至2021年底,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520萬標準機架,在用數據中心服務器規模1900萬台,算力規模排名全球第二。
“這些數據表明,隨著高質量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以及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和應用的落地普及,我國算力技術創新不斷提速,算力產業保持高速增長,算力規模持續快速提升,算力產業生態日漸完善。”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謝存說。
賦能作用日漸凸顯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全面開啟,算力作為重要“底座”支撐,賦能作用日漸凸顯。“算力是數字經濟時代新的生產力,將為加強數字政府建設、激活數據要素潛能以及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張雲明說。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據統計,從2012年至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超45萬億元,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由21.6%提升至39.8%,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已數年穩居世界第二。
同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數字產業化深入推進。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所有地級市全面建成光網城市,千兆用戶數突破5000萬,5G基站數達到170萬個,5G移動電話用戶數超過4.2億戶;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7%,增速創下近十年新高;2021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的業務收入保持了17.7%和16.9%的高增速,分別達到94994億元和15500億元。
千行百業轉型應用湧現,產業數字化動能釋放。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加速融入工業、能源、醫療、交通、教育、農業等行業。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覆蓋45個國民經濟大類,工業互聯網高質量外網覆蓋全國300多座城市。2021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首次突破10萬億元,同比增長12.0%;移動支付業務1512.28億筆,同比增長22.73%。
“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算力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生產力,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數字基座,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是全球戰略競爭的新焦點。祗有增強算力發展,才能將海量的數據生產資料轉化為數據價值,帶動經濟增長。”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說。
國際數據公司IDC、浪潮信息、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1—2022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顯示,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個點,數字經濟和地區生產總值將分別增長3.5‰和1.8‰。一個國家或地區增加對計算力的投資可以帶來經濟的增長,且這種增長具有長期性和倍增效應。“計算力對中國經濟增長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李東紅說。
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預計,到2025年全球計算力規模將比2020年提升30倍。同時,計算力作為一種新技術生產力,將成為挖掘數據要素價值、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力和驅動力。
“計算力不僅是生產力,還是創造力,計算正向智算跨越。”浪潮信息總裁彭震認為,計算力和算法是智算中心的核心,要想產生一流的智慧,就必須要有一流的算法,同時算法的高效運轉要依賴領先的計算力,計算力基建化和算法基建化相輔相成。
產業鏈持續完善
近年來,我國算力設施建設有序推進,發展基礎不斷夯實。據張雲明介紹,工信部在加快千兆光網和5G建設的基礎上,統籌布局綠色智能的數據和算力設施,推進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
截至2021年底,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520萬標準機架,平均上架率超過55%。在用數據中心服務器規模1900萬台,存儲容量達800艾字節。算力總規模超過140每秒浮點運算次數,近5年年均增速超過30%,算力規模排名全球第二。全國在用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超過450個,智算中心超過20個。通用算力規模超過109每秒浮點運算次數,智能算力規模超過29每秒浮點運算次數。
今年3月份,工信部公布首批國家新型數據中心典型案例名單,共有32個大型以上數據中心和12個邊緣數據中心入選;工信部近年來先後組織3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數據中心)的評選工作,11個產業園區入選,為加快新型數據中心建設和應用、更好支撐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樹立了標杆。
“算力產業蓬勃發展離不開強健、完善的產業鏈。目前,我國算力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涵蓋由設施、設備、軟件供應商、網絡運營商構成的上游產業,由基礎電信企業、第三方數據中心服務商、雲計算廠商構成的中游產業,由互聯網企業、工業企業以及政府、金融、電力等各行業用戶構成的下游產業。”張雲明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