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鏡頭:西嶼西台 見證澎湖戰略地位歷史
http://www.CRNTT.com   2024-08-18 00:12:39


“西嶼西台”有四座砲台,其中12吋口徑的阿姆斯特朗大砲十分壯觀。(中評社 蔣繼平攝)
  中評社澎湖8月18日電(記者 蔣繼平)“西嶼西台”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南海岸,是澎湖現存最完整和最大規模的古砲台,也被列為古蹟保存。這裡從明鄭末年開始設置砲台,清水師提督施琅將收復澎湖後,清廷在中法戰爭過後對澎湖的態度轉趨積極,責承李鴻章在澎湖大興軍事防務工程,不過在乙未戰爭時澎湖被日軍登陸,後來因躲過二戰砲火而留存至今,見證一段澎湖戰略地位的歷史。

  根據官網介紹,西嶼西台佔地8公頃,配置大略呈內凹方形系統,當前保留建築包括外堡門、外土垣、內壕溝、內堡門及內土垣、砲座、甬道、兵房、內校場,其有6及12吋口徑之阿姆斯特朗大砲各一門、10吋同型砲二門及銅砲二門,砲台和兵房及甬道主體結構為磚石混合砌築,牆體外側以當時最新的鐵土材料做為粉刷層。其中,西嶼西台正面入口築有雙重拱門,外堡門上方鑲嵌劉銘傳親題的“西嶼西台”門額,砲台內部分布許多拱頂、甬道,兩側兵房的磚砌房間是官兵起居之所,一旦發生戰況,官兵可以在甬道內往來聯絡。

  不過,談到西嶼西台還得說一段的歷史脈絡,西嶼最早自明鄭末年時即設置炮台,西元1683年(明鄭永曆37年、康熙22年),清水師提督施琅將率艦攻打澎湖,明將劉國軒為強化澎湖而興建砲台,清廷佔領後,則延用明鄭時期構建的砲台做為防禦設施。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西嶼西台加以改建,直到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後,在澎湖通判李嘉棠再次改建,次年完工。戰爭結束後歸因台灣建省,為因應防禦海上敵艦攻擊,台灣巡撫劉銘傳親履澎湖會勘提出“本爵部院查澎湖一島孤危絕險,為閩台門戶,必須禦築堅厚砲台,購置精利大砲,選派勁旅駐紮,方足以守禦。”多次奏請加強澎湖的海防,最終任命澎湖總兵吳宏洛建造,在委請德國技師鮑恩士協助下改建,最終西嶼西台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完工,並配備其有6及12吋口徑之阿姆斯特朗大砲各一門、10吋同型砲二門及銅砲二門,即為現今所遺存的砲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