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劉子驥。(中評社 段曉魯攝) |
中評社香港7月7日電(記者 段曉魯)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與新界林村青年中心於6月28日共同主辦“中華情·回歸路·客家心”專題活動,目的是建立客家人跟祖國的聯繫,帶大家瞭解客家文化特色,並且一起回顧香港回歸二十五年來的發展變化。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劉子驥透過視像發言。他表示,如何恢復客家的歷史傳承與文化,就是從恢復自己的家族史做起。從族譜里回憶起自己的長輩和祖先,重新發現自己的家族樹有多麼碩大,就能培養起對家族與族群的自信與自豪,才能在文化霸權製造的流行風潮下不至於盲從與迷失。
劉子驥發言全文如下:
“伏以日吉時良,天地開張。沉沉下拜,立案焚香…”對已離開客家莊生活的大多數客家青年來說,在過年與三節祭祖時的請送神文,恐怕已是生活中難得聽到的客語了。雖然根據統計台灣客家人口應該接近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但實際相對於佔人口與文化絕對優勢的福佬族群,居住在客家莊外的客家人們,往往默默地學會了福佬話,把自己的客家身分隱藏在家門里。
從懂事起我就和家族一起住在桃園龍潭陂,一個南桃園典型的客家莊。小時候我沒有特別去思考自己講話的口音,也沒有人特別教我說客語,只知道學著大人怎麼講話。童年的我並不瞭解什麼客家文化傳承,就像魚游於水中而不知水。但是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每年掃墓時,父祖輩都會向我們這些後生說起開台祖夫婦怎麼離開廣東的家鄉渡台、怎麼在林爽文事變中犧牲成為義民,開台祖的五個兒子又怎麼開枝散葉成為五大房的故事。
在1990年代讀小學時,我離開桃園住到了台北,然後我才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福佬文化的絕對優勢:與現在許多台派政客宣稱的“國民黨打壓台灣福佬文化”不同,雖然國民教育體系只用“國語”教學,但在流行文化中是幾乎感受不到客家文化或原住民文化的。當時公立電視台會播放“天天開心”之類的全閩南語綜藝節目,而八點檔連續劇以外最受歡迎的節目,是全閩南語的歌仔戲和布袋戲;傳統菜市場里也有賣流行音樂錄音帶的地攤,除開國語英語以外,銷量最好的就是閩南語專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逐漸學會聽、學會講閩南語,並且不輕易讓外人知道我的出身。
其實這不止是客家人、也是很多外省人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妥協的結果。雖然福佬籍的朋友通常並不至於會因為我的客家出身而不跟我往來,但生活中仍然常遇到拿客家人的刻板印象來取樂的段子。對台灣大多數非客家人來說,所謂的客家只是青布、菜包、茶葉等物質構成的符碼而已,不在客家莊里生活的客家人們總是藏著掖著,也並沒有人認真地推廣。
隨著我年齡增長,對台灣歷史和社會的瞭解越來越多以後,我注意到有些在文獻上記載的、福佬人對客家人長期以來的偏見與誤解,比如說客家人都小氣摳門、會欺負兒媳、大男人主義壓榨老婆之類,原來並沒有因為數百年的相處磨合而減少,甚至比我曾經以為的要根深柢固。
在2000年以後,雖然政府成立客家事務委員會,舉辦不少客家文化相關的活動,但我反而感覺台灣的社會風氣已經開始轉變,以往那種移民社會的包容性逐漸消失,社會的重心已快速地向福佬人傾斜,福佬人與其他族群的關係正在快速惡化。
最讓我感覺格格不入的就是“義民祭”。義民爺是台灣客家人獨有的信仰,而且是與其他族群完全不互通的特殊信仰。在林爽文、朱一貴、戴潮春等福佬族群發動的反清民變時,歷經多次爭搶資源的閩客械鬥的客家族群為了自保,組織鄉勇與來台的清軍合作平亂,其中的犧牲者獲得清廷表彰故而稱為“義民”。包含我們家族在內,許多客家家族的祖先都是義民爺,這也是閩客械鬥歷史的重要註腳。
敬拜義民爺,並不是為銘刻閩客之間的仇恨,更多是強調客家人的自我認同。然而看著福佬籍的政客也跟著起鬨、對著義民爺的神位行禮如儀,我卻無法從這個“嘉年華”中感受到歷史的重量。這就是我對客家文化傳承的擔憂與焦慮,因為就像義民節變成了義民祭,歷史在傳承當中流失,而文化被簡化成了符碼與刻板印象。
相對於明明祖上根本來自大陸、卻總是刻意忽略與閩南的血緣及歷史聯繫的福佬人,我一直都以自己屬於客家這個“有歷史”的民族而感到自豪。從小我的父祖輩就告訴我:我們的開台祖是帶著族譜來台灣的,將來不管我們的族人去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也都要帶著族譜的抄本、好記得自己是哪房哪輩;甚至我的父親和叔公在兩岸恢復正常交流時,還特別把我們家族在台灣的族譜帶回廣東的祖祠,將開台祖以下的所有成員續回祖祠里的總譜。就像在請神文里即使跨越數百年的光陰,也要寫上“原籍廣東省鎮平縣”這個如今已不存在的地名一樣,我們客家人是不忘自己根本的民族。
但我感覺到客家傳承真正的危機,其實並不單純在語言上。雖然很慚愧地我自己都已不太能流暢地使用客語,可是我們這一輩的客家青壯,就已經很難再向下一輩傳承我們族群的歷史,因為現在台灣社會整體的風氣就是忽略歷史而重視想像。而如果喪失了歷史的重量,被符碼化的“文化”也會變得極為脆弱。我的焦慮便來自於這股忽略歷史的風潮,而要逆潮而行又是多麼困難。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真正的文化傳承,依託的不該只是物質與符碼,就像禮樂不該只是禮器與鐘鼓,而是得先有歷史沉澱的底蘊為骨幹。然而我知道如果能恢復歷史的傳承,我們海內外的客家人又能很容易地連結在一起。畢竟共同背負上千年流徙於神州四方的歷史記憶,讓我們客家人在面對外部壓力時總是格外團結。
所以該如何恢復客家的歷史傳承與文化呢?我從生活中得到的答案,就是從恢復自己的家族史做起。從族譜里回憶起自己的長輩和祖先,重新發現自己的家族樹有多麼碩大,就能培養起對家族與族群的自信與自豪,才能在文化霸權製造的流行風潮下不至於盲從與迷失。
對抗潮流與歪風邪氣總是不輕鬆的,但我相信能做得,因為我、我們是挺直了脊梁,驕傲的客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