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4日電/近日,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對深圳園區規劃建設特別是與香港園區協同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標誌著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開發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深港雙城協同發展是歷史的必然
深圳特區報發表深圳市先行示範區灣區組專家,深圳市科協原專職副主席張克科、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產業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劉戰國文章表示,深圳改革開放和香港回歸祖國前後演繹的雙城故事,經歷了從香港回歸祖國前的落馬洲河套研究到回歸祖國後第一任行政長官提出的創新科技發展策略;從第三任行政長官提出建設港深大都會到布局包括河套在內的深港跨境十大基建,推進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從第四任行政長官推進深港社會經濟深度合作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一帶一路”超級聯繫人;從第五任行政長官落實落馬洲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到北部都會區和雙城三圈的戰略構想;再到現在第六任行政長官就任,深港之間的合作不斷推進不斷突破。
8月28日,國務院發布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規劃》首次確認了深港合作區3.89平方公里的區位範疇。合作區地處香港特別行政區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帶,是香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天然交會點。《規劃》要求深圳園區要積極主動與香港園區協同發展、優勢互補,推動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規劃發展北部都會區,加強深港互利合作,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集成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節點,與珠三角地區完備產業鏈深度銜接,形成“半小時科研圈”“一小時產業圈”,打造世界級創新平台和增長極。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河套合作區的首要任務
文章認為,構建開放型協同創新共同體是深港合作話題中最迫切而又艱巨的頭等大事,科技創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要匯聚全球科技創新要素和優勢產業資源,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建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管理機制、對接國際通行創新規則、開展國際協同創新,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聯動國內國際市場,建立起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努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規劃》賦予深圳園區先行示範的重要使命,要建設成為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和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主動銜接香港園區空間功能布局、建築形態,構建“一心兩翼”的總體空間格局。為此,《規劃》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目標要求:一個中心任務,協同香港推進國際科技創新;兩個重大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三個堅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堅持深圳園區和香港園區協同發展,堅持著眼全球配置一流科創資源;四個核心任務,構建最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政策規則體系、建設國際領先的科研實驗設施集群、建立更加完備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率先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五個共享基地,協同在河套園區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關鍵核心技術發源地、科技成果產業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和全球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向往的集聚地。
深圳園區要攜手香港園區共同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園區,聯手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台。面向信息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技術、生命科學與技術等重點方向,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資源深度融合,推動深港及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基礎研究能力躍升。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突破發展、支持先進生物醫藥技術創新應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前沿領域,探索國際互聯網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構建國際化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營造與香港趨同的稅負環境,實行國際化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全面接軌國際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場准入制度。在深圳園區預留合適位置建設與香港園區的跨境通道,實現雙方園區科技人員便捷往來。加強生產、生活、生態相關配套設施的無縫對接和高效協作。
打造“河套灣區驛站”匯聚全球智慧
文章指出,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形勢錯綜複雜,高科技領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由於法律、體制、規則等方面的深層次差異,深港兩地在要素跨境流動、資源開放共享、科技產業協作等諸多方面面臨瓶頸制約。深港科技產業合作亟需以合作區為突破口,推動開放創新和協同發展、推動更大範圍有效配置資源、推動創新要素便捷高效流動,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和制度創新供給。
為落實《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面向灣區、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筆者建議:要謀劃打造好“河套灣區驛站”。通過要素流通、制度對接和專業服務實現區域協同,落實《規劃》中提出的制度創新、特色服務和暢通各要素匯集的功能,破除藩籬,打造創新大灣區協同共享空間。通過需求拉動,打破行政性壟斷,消除地區、部門壁壘,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集聚各種要素,將“河套灣區驛站”打造成為創業路上的加油站、補給點和朋友圈,共建共享共創共成長的新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