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永紅看來,民進黨“去中國化”的政治企圖在於,一方面鞏固有利於其選舉與執政的社會意識形態基礎,另一方面是搞“台獨”分裂,與和平統一的政治目標背道而馳。唐永紅指出,雖說要徹底去除中華文化不容易,但近年來,通過教育、媒體、政治等手段層層滲透,堅持不懈地影響年輕人的三觀,“去中國化”的後果已不可輕視。如今,“台獨”分裂意識形態已經滲透了年輕一代,確然已經形成了一種不容小覷的影響力。唐永紅強調:“一方面,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中華文化割不斷,因此輕忽’去中國化‘的影響。台灣年輕一代文化斷鏈已是客觀現實,而文化斷鏈的確有助於’台獨‘分裂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另一方面,文化、民族與國家,以及文化認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不同的概念。同一種文化、同一個民族可以形成多個國家,一個國家可以由多種文化、多個民族構成。因此,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增強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就可以增強國家認同。”
唐永紅指出,文化共同體和經濟共同體都是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有助於但並不必然增進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那種認為隨著兩岸交流的增進、聯繫的緊密,祖國統一就會水到渠成,是理想主義的天真觀點。交流要增進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必須在一定的政治基礎與前提條件下進行。畢竟,文化認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在現實中是可以割裂的。正如新加坡也傳承中華文化,但已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事實上,台灣地區近幾百年來被多個國家殖民過,被多種文化侵淫過,加上近20多年來“去中國化”的影響,中華文化在傳承中已然變化,而台灣社會多數民眾的國家認同也已然改變。文化是交流的潤滑劑,但文化認同不同於國家認同,在國家統一中的作用也沒有理想主義者想象的那麼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