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九元 |
中評社北京8月29日電(作者 盛九元)2011年1月1日起,《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期收穫清單全面實施,標誌著兩岸經濟合作正式進入新階段。ECFA框架下的早期收穫計劃是具有兩岸特色,促進兩岸區域經濟合作由易到難、有序推進的市場開放措施,旨在對雙方有著共同利益訴求的重要商品與部分服務業領域率先開放,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兩岸貿易正常化、規範化和制度化。
一、ECFA早收清單為台灣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利好
多年來,大陸始終切實履行承諾,推動和保障了ECFA的生效和實施。從關稅減免情況上看,大陸每年稅率平均降幅大於台灣地區。大陸總計提出539項貨品的降稅安排,共計138.4億美元,占大陸自台灣地區進口額的16.2%(以2009年計算)。早在2012年1月1日,大陸給予台灣地區的貨品早期收穫清單中94%的貨品就已經降至零關稅。但對比之下,台灣至今仍禁止大陸多達2509項的產品進口。在ECFA框架下,兩岸經貿合作不均衡的狀態不僅沒有進一步緩解,反而在持續擴大和加劇。
馬英九曾公開表示,ECFA簽訂到2014年,台灣已經累計節省關稅420億元新台幣,且ECFA覆蓋行業增速是未覆蓋行業的近8倍。截至2022年,大陸海關統計,ECFA每年給予台灣的關稅優惠高達8、9億美元。由於關稅減免的原因,ECFA不僅促進了兩岸貿易的增長,使得台灣產品在大陸市場的市占率不斷提升,同時帶動兩岸經貿合作的深化,助推台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ECFA對台灣經濟發展影響
自ECFA簽署以來,兩岸及國際上的研究機構均對比展開研究。長期以來,大陸學者普遍認為ECFA對台灣經濟有正面影響。有研究表明,兩岸貿易額每增加1%,台灣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率約增加0.0269%;台灣地區核對對大陸投資額每增加1%,台灣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率約增加0.0426%;台灣地區對大陸投資相較兩岸貿易能夠對台灣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產生更為直接的影響。ECFA簽署後,兩岸貿易對台灣GDP的貢獻率從簽署前的92.4%升至18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