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陳星:“主流民意陷阱”與台灣政治的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24-08-05 00:17:11


論壇現場(中評社 李子寧攝)
 
  陳星指出,討論台灣民意問題首先需要明了“民意”所指為何。一般來說,現在討論的“民意”主要指涉以選舉投票為外在形式的民眾觀點表達,這種民意對應英文中的“opinion”,即社會大眾的“觀點”,或者直接就是指“輿論”。這種意義上的“民意”概念隱含著一個基本的理論前提:“民意”並不是自主性的存在,而是經過政治動員之後的選民觀點富集與呈現。從常識來說,人的觀點具有易變性特徵,因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所謂“民意如流水”的情形。然而台灣社會存在的所謂“鐵票”現象則又從另外一個層面上說明選民的觀點可以穩定下來並形成穩固的支持。台灣政治動員的核心就在於創造並加強政黨或者政治人物與選民之間的穩定聯繫,轉化成政治支持並固定下來,台灣所謂“主流民意”在這個意義上說就是看誰能夠組織起大範圍的民眾支持並呈現出來。因此台灣民意變化與流動實質上反映的是不同政治力量動員民眾並形成穩定政治支持的效果差異,動員效果較好的政治力量被等同於得到更多的“民意”支持。

  陳星指出,從這個維度上說,台灣民意結構中仇恨與對立議題大行其道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這類議題對於民意動員的效果更好。民進黨長期以來就是以這類議題作為民意動員的主要方式,以仇恨、怨忿、區隔性的議題取代理性辯論作為民意引導與塑造的主打議題,將圍繞這些對立性議題的動員作為民意引導與塑造的主要手段。從上述意義上說,民意很難是理性的,其根源在於民意引導者利用仇恨與對立觀念固化並加強了台灣社會的對立性行為取向,理性思考與行為的空間被大幅壓縮了。從反面來說,無法在仇恨動員中取得有利地位的政黨的民意空間就會被壓縮,這也是藍白兩黨民意基礎擴張無力的重要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