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女嫁給賤民,疑遭父親派人攻擊。 |
中評社北京3月27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靜觀最近印度北部哈里亞納邦爆發的種姓騷亂不難看出:迄今為止,儘管印度法律早已禁止這種落後的不合理制度,但是這種制度仍在印度大地上繼續存在著。印度北部爆發的這場以農村地區高種姓賈特人示威要求獲得類似低種姓人的福利配額並演變為一場暴力騷亂,導致10死、150餘人受傷。暴力衝突導致多條重要街道和國家高速公路關閉,並一度使印度北部地區的鐵路系統癱瘓,還引發了首都新德里的缺水危機。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以及多語言的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種姓政治是印度社會特有的一種政治現象, 它是印度傳統的種姓制度在政治領域的反映。長期以來,“種姓”這個最不民主的制度一直以獨特的方式影響著印度社會。傳統的種姓因素在當代印度政治發展中仍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也對選舉產生了深刻影響。候選人提名、投票、競選等活動都建立在種姓基礎之上。農村的選票對每個政黨來說至關重要,農民在投票時往往取決於他們的種姓意識而投向代表自己種姓利益的候選人。因此每個黨在大選前必須仔細研究各地區的種姓勢力,選擇在當地占優勢種姓中有威信的人當候選人。多方考慮支持他當選的種姓社團的利益,從而使印度政治披上了濃厚的種姓色彩。
印度獨立後,政府雖然從法律上廢除了這種沿襲千年已久的將人依照種姓劃分的制度,但種姓制度“死而不僵”依然存在於現實社會中:在許多農村地區,特別是在北方邦、比哈爾邦和中央邦等印地語地帶,這種陋習依然盛行。在眾多的種姓中,低種姓的人口占了絕大多數。他們處於社會最底層,不僅經濟地位低下,而且備受社會歧視與壓迫。印度政府為了促進社會平權與減少對低種姓人口的歧視,在公共部門為底層種姓族群提供一定配額的工作,但此舉也引起其他一些種高種姓族群的不滿。由於種姓對立根深蒂固,加上高等種姓對低等種姓的經濟剝削,高低種姓之間的矛盾已經越來越多地表現為暴力衝突。這些暴力活動大多發生在農村地區,以比哈爾邦、北方邦和安得拉邦最為嚴重。
種姓制度就是由傳統村社中的生存經濟倫理形成的一種社會制度,而印度教成為了與這種社會制度相對應的集體意識或社會意識形態。種姓制度成為印度教基本教義,種姓制度的長期存在成為當今印度社會和貧富差距日趨尖銳化的重要原因,種姓制度滲透到印度經濟、文化、宗教層次,維持並加深了印度的社會分化。強烈社會分化又加劇了印度落後。儘管印度在政治理念、文化構建、經濟評議等方面為保護低等種姓做出了不懈努力,最終以法律形式確立了民主平等的社會原則。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種姓制度始終伴隨著印度社會的發展而存在。
在政治方面:隨著印度種姓集團與地方勢力的不斷發展壯大,印度社會分層態勢更趨明顯,社會兩極分化日趨嚴重,使政治種姓化和種姓政治化趨勢不斷發展。印度的政治選舉已經成為“為種姓投票”的活動。種姓政治崛起改變了印度的政治結構和運作方式,儘管種姓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惡性膨脹,但種姓制度已成為印度政治發展進程主要障礙之一,影響了印度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