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3日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邵宗海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說,馬英九核准達賴來台只能從事與宗教有關的活動,結果還是引發了國台辦二度指控。台灣很多媒體斷言,達賴被允許來台訪問,所以才導致目前兩岸關係的倒退。
筆者的看法是,達賴的來訪固然凸顯了兩岸關係的一些變化,但絕對不是這一個事件所能導致,而是因為有積怨。達賴此次到訪,只是兩岸關係轉壞的導火線。
馬英九在2008年5月贏得大選後,的確讓兩岸關係進入蜜月期,但兩岸當局的互信程度始終停留在磨合階段。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當然跟北京還抓不往馬英九的內心看法有關,但更關鍵的還是,馬英九在就任之後宣布的大陸政策措施,讓北京覺得他考量自己的利益較多,對北京的立場缺乏理解。下面有幾個例子可以充分來說明。
一,去年馬英九一就職,就希望立即舉行“江陳會談”,就兩岸直航的周未化盡快達成共識,以兌現他競選時的承諾。當時馬宣示7月就讓周末直航實現,但在沒經過兩岸協商過程就作如此宣布,對北京來說確實有點難堪。實際上,大陸官方與學界也有怨言。不過,鑒於蜜月期才開始,而且大方向又一致,北京沒有反彈,兩會最後也達成協議,但北京對馬英九的行事風格畢竟有些防備。
多次言行令北京不悅
二、接著是去年年底胡錦濤發表“胡六點”談話,照理來說,北京非常期待馬英九能有正面回應。很有意思的是,台北在第一時間回應的人,竟然是“總統府”發言人而不是馬英九。即使馬英九稍後表達了對“胡六點”的看法,但總是讓外界感到他搔不到癢處,對胡苦心設計的“兩岸在統一前的政治定位”、以“特殊政治關係”來解決彼此岐見的倡議,馬始終沉默以對,甚至還脫口而出“任內不會推動兩岸統一”。中共感到不悅,對馬的政策開始了新評估。
三、今年以來,胡錦濤與吳伯雄會面時重提政治談判,國台辦主任王毅也提醒兩岸在經濟優先之時,別忘了把政治談判議題搬上台面。大陸今年主辦的兩岸關係學術會議上,均掛上“和平協議”或“和平發展”的主題,看起來北京有意炒熱政治談判的話題。但是,馬英九沒有“隨樂起舞”,在多次談話裡都強調兩岸現階段應是“先經濟、後政治”,澆了北京一頭冷水。這表示,要中共繼續容忍馬英九,恐怕有點強人所難。
所以,在兩岸交往熱絡、雙方互信基礎仍在需要考驗之際,“達賴事件”的發生,遂引爆了彼此心結的脆弱處。幸好馬英九將達賴來訪定位為“宗教祈福”,而北京也自我克制,透過國台辦兩度發表談話,刻意不批馬而把矛頭指向民進黨,顯見雙方都有意防止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也使兩岸關係的修復有空間。
但是,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是否順利?在北京有保留的觀察、台北有保留的推動下,仍有一段艱幸的路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