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關係將朝更深遠的方向發展 |
中評社╱題:“十八大”前話兩岸關係 作者:章念馳(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
•一旦隔絕解除,兩岸民眾有了廣泛與密不可分的交流交往,疏離的關係就會發生質的變化;一旦這種交流交往形成經濟、文化、政治、法理的生命共同體,就會形成新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兩岸關係的再造也就無可避免了。這種柔性的喊話,這種溫情的爭取,比之武力的征服,不知高明多少。
•兩岸關係的可喜變化,是我們把握了中國為大,台灣為小,民族振興為先的原則。在完成中華崛起的過程中,永遠有一個孰大孰小、誰先誰後、孰重孰輕的關係問題,永遠有一個如何把握發展機遇期的問題,即處理好主次關係的問題。
•“先經後政”的本身其實也是一種政治,從2008年至2012年,成功的“先經後政”也化為選民的選票,不正說明經濟與政治的相互影響。
•要看到機遇,用好機遇,把我們行之有效的一套工作方式堅持下去,又要有開創性地做好另一半選民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使兩岸關係朝著更深遠的方向深入發展,使“十八大”後兩岸關係更健康地發展。
在“十八大”召開前夕,各部門都在總結自“十六大”至“十八大”之間的工作狀況,目的是總結經驗,以利超越。“十六大”至“十八大”這十年中,我們在兩岸關係方面取得的成績,也許是最為亮麗的一個方面,也是兩岸關係從最糟最劣走向最好的歷史時期,這個巨大的轉折,是值得慶賀與總結的。
回憶當時兩岸關係,以“台獨”為訴求的民進黨在台灣第一次執政,陳水扁瘋狂地挑釁大陸,放肆地“去中國化”,公然主張“一邊一國”,推動“公投”,炮製“修憲”,企圖割斷兩岸最後的聯繫——即“一中憲法”,從“法理”上完成最終獨立……,這一切不僅中斷了“兩會”正常交流,還干擾了中華民族的振興與崛起,把我們推到了絕境,“和平統一”願望幾乎流產,逼得我們不得不全民動員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形勢一度岌岌可危,這一切恍若昨日,尤歷歷在目,心存餘悸。
曾幾何時,陳水扁慘然下台,承認“九二共識”和主張“三通”的國民黨重新執政,開啟了“和平發展”的新時期,兩岸有了共同的基礎,即“一個中國”的執政基礎,不管如何表達對“一個中國”的解讀,追求“一邊一國”的時代結束了,隨之出現的是“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階段,全面“三通”實現了,“國共論壇”舉行了八屆,“兩會”也復談了八次,達成了十八項協定,談成了經濟一體化的ECFA,建立起兩岸“經合會”,開創了“海西”與“平潭島”的新發展模式,大陸釋放“惠台”政策多達八十多項,創六十年來之最,使兩岸關係進入了六十年來最好的歷史時期,島內“去中國化”趨勢得到了抑制,“台獨”的狂熱正在消退,對祖國的認同感正在發生積極變化,祖國大陸的正面影響力正在島內上升,這令人驚喜的變化正在悄然發生,這是大家公認的。
兩岸關係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巨變,是非常值得我們總結的。我有如下幾點體會,供大家思考。
擺正兩岸關係與民族振興關係
台灣問題形成的根源在舊中國的積貧積弱,腐敗政權被迫割地與自保,前有日據時代五十多年分離,後有蔣政權五十多年的據島自保,兩岸民眾分離超過百年,歷經五代之久,民眾之間的感情、認同、觀念……均發生了深刻變化,雖說是同一民族,卻形成了兩種民族主義,兩種價值觀念,兩種生活方式,也形成了兩種制度,這就不是一聲召喚,就可以人心回歸,立即統一的,我們應清楚認識到這問題的複雜性。
我們的先人聰慧地意識到這一點,認識到沒有共同的經歷,就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也就沒有共同的意識,更沒有共同的語言,發生疏離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台獨”的思潮發生與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難以避免。所以我們的先人將治理與解決台灣問題立足點放在實現“三通”的目標上,從通航、通商、通郵始,到人員廣泛往來,經濟高度融合,促進兩岸不統也統,這實在是正確與高明的決策。一旦隔絕解除,兩岸民眾有了廣泛與密不可分的交流交往,疏離的關係就會發生質的變化;一旦這種交流交往形成經濟、文化、政治、法理的生命共同體,就會形成新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兩岸關係的再造也就無可避免了。這種柔性的喊話,這種溫情的爭取,比之武力的征服,不知高明多少。
我們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逐步改變了貧窮落後,我們深知積貧積弱是沒有統一的魅力與能力的,同時我們孜孜不倦地推動“三通”,終於在2008年台灣的“總統大選”中對台灣選民產生了正面的影響,一個以“三通”為訴求的黨終於重登執政舞台,反映了台灣選民對“三通”的歡迎對“台獨”的厭倦。2008年12月25日兩岸的全面“三通”正式始航,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然而人們卻沒有歡慶沒有激動,仿佛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兩岸關係的弔詭即在於此,反對的與歡迎的都在一念之間,也許將來真正統一的那一天,也不會有歡慶,因為這一切似乎都是應該發生的。
“三通”後的兩岸關係瞬即產生了人員大交流的熱潮,不僅台胞可以自由往來大陸,大陸居民也可以暢遊台灣,這大大彌補了半個多世紀的隔閡;大交流又帶動了大合作,兩岸各行各業的交流合作隨之發生,這種雙向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帶來了雙贏;這種大合作又帶來了兩岸關係的大發展,逐漸形成誰也離不開誰的政治、經濟、文化共同發展的新局面,大大彌補了過去久分而產生的疏離,使台灣融入了祖國現代化建設的中華振興的進程中來。共同經歷,共同參與,共同記憶,共同利益,將逐步建立起共同的家園,形成生命共同體。
“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三通”的經濟關係,讓兩岸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新時期,使兩岸關係步入歷史最好時期。大陸不失時機地對台灣讓利,釋放各種各樣的惠台政策,這不是“收買人心”,也不是單方面“讓步”,而是讓認同“一個中國”的台胞都能享受到做一個中國人的榮耀。這是祖國一直想履行的職責,只是過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今天是一種補償,讓台灣同胞感受到做一個中國人遠比僅僅做一個台灣人要好得多,讓他們認識統一不可怕,統一不是要讓他們失去什麼,而是要讓他們能得到更多更好。
兩岸步入“和平發展”新時期,“和平發展”成了兩岸的大趨勢,大大改變了兩岸關係,讓兩岸從對抗走向融合,讓人們更感到“台獨”的不可行。兩岸關係的全面改善,也影響了台灣選民的選擇,它也幫助了執政黨連選連任,也讓在野黨知道挑戰祖國的不可行,促進了台灣整個社會的轉型,使兩岸關係向著好的方向在轉變,這是來之不易的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