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工商時報:提高國際供應鏈地位 活化經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11 09:02:14  


  中評社台北12月11日電/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根據韓國知識“經濟部”預測,今年韓國的貿易總額有望突破1兆美元,將趕超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八大貿易強國。島內有些論者認為,韓國經濟M型化比台灣嚴重,財富過度集中大財團手中,這種特殊的產業經濟發展模式,不足以供作台灣學習;但不能忽略的是,韓國全球貿易排名提升所代表產業供應鏈地位提高的意義,對於正面對出口競爭力下滑與經濟動能不足的台灣而言,卻極具參考價值。 

  過去,政府經常引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世界競爭力報告》、“世界經濟論壇”( 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與“世界銀行”的《全球經商環境報告》,根據這些國際組織或機構發佈的競爭力排名,用以證明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提升與政府施政績效的改善。例如根據IMD報告,台灣整體競爭力從2001年全球整體排名第16名,躍升至2011年全球第6名,即被視為政府經貿政策的成效及國家競爭力提高的象徵。 

  但事實上,“出口的國際市場佔有率”才應是政府必須更加重視的指標,因為該指標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體現。出口的國際市場佔有率提高,意味產業的國際供應鏈地位上升,更是“國力”提高的明確指標。同時,唯有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才能創造就業,增加財政收入,讓人民所得提高,帶動消費,進而活化經濟。 

  社論說,更重要的是,當一國產業於國際供應鏈中的地位穩固時,企業在自由貿易體系中獲利的能力自然增強,也更有信心應付市場開放的可能衝擊,進而容易形成國內對於與他國簽署FTA的共識。 

  以韓國為例,2002年韓國貿易規模排名全球為第13位,2009年排名提高至第10位,2012年排名將進一步提高至第8位。同時,根據韓國公營產業研究院(IPS)指出,由於強勁的出口與全球市場佔有率大幅提高,韓國國家品牌價值達1.6兆美元,在受評39國中排名第九(前三大國家為美國、德國和日本,其價值分別為12.2兆美元、7.4兆美元和3.4兆美元)。這樣的產業國際競爭力上升趨勢,無疑是支持韓國大力推動FTA,有能力因應歐盟及美國在FTA談判中所提市場開放要求,甚至於願意正面應對中韓FTA簽署後,可能面臨大陸產品大量進入市場的挑戰。 

  反觀島內,2001年台灣商品輸出占全球出口總額2.0%,全球排名第14位,但是到2011年台灣的全球出口排名卻跌至第18位,占全球出口總額的1.7%,顯示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滑落的事實。而競爭力不足,恐怕也將使政府在推動ECFA後續協商和處理與美歐FTA談判的市場開放要求時,無法大開大闔放膽邁出腳步。 

  究其原因,除了因為缺乏像韓國三星電子、現代汽車和樂金電子等大型企業利用品牌優勢提升市場競爭力之外,韓國產業研發投資的多元化,使其包括電子零組件、鋼鐵、造船、石化、塑膠製品和紡織等領域,在國際市場上都能夠擁有一定的競爭力。相較之下,台韓產業競爭力消長的態勢極為明顯,也更令人憂慮。 

  社論指出,透過韓國全球貿易排名提升的觀察,我們認為產業的國際供應鏈地位下降,是導致台灣出口競爭力下滑與經濟動能不足的主因。突破之道,唯有政府主管部門積極擬訂對策,務實地提高產業的國際供應鏈地位,並協助台灣產品切入國際大廠的供應鏈。 

  就前者而言,目前政府推動“中堅企業”與“三業四化”政策,對於創造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技術獨特性與關鍵性,是正確的方向。惟其效益的發揮,仍有待該政策能普遍地提升各個產業的科技研發努力,以創造台灣產品的優質性與差異性,並實現出口產業多元化。 

  另外,為切入國際大廠的供應鏈,政府應跳脫傳統以派出經貿訪問團及國外參展團為主的拓銷出口模式,改為加強協助台灣廠商取得大廠要求的產品驗證以及建立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除透過駐外單位與商務人員,協助開發各個市場的潛在合作對象,並安排接洽合作事宜之外,尤其應該協助台灣廠商建立與國際大廠、專業採購機構或代理商的制度化合作網路,持續追蹤並協助解決問題,才能有效地強化台灣在國際供應鏈的地位,藉此措施進而活化台灣經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