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8月24日電/張顯耀案紛擾至今,已陷入了各說各話的羅生門中,最後真相為何,雖然必須查明,但其意義或許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因為經過這幾天各方“步步驚心”的麻辣過招,已然對政府的威信、原本已經緊繃的政治情勢,及經過反服貿學運震撼後的兩岸關係,都將造成更直接的負面影響。
中國時報今天發表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副教授鈕則勳的文章指出,首先,由於馬政府對於政務官的去職並非尊重,屢次造成反彈,且反彈的力道一次比一次強;張顯耀這次重炮轟“中央”,雖不見得站得住腳,但輿論似朝對張較有利的氛圍轉變,原因之一當然和馬政府操作手法拙劣,已造成民間負面印象累積不無關係。
面對這樣的刻板印象,高層卻拿不出有效的方法控制,甚至在面臨當事人逆襲時,根本無法祭出足以說服民間大眾支持其做法的有力論述,不僅民間社會看得一頭霧水外,相關單位更顯灰頭土臉。而高層的神隱及對此事三緘其口的態度,更使政府威信蕩然無存。
這樣的結果,確實造成馬英九領導權威的侵蝕,加上黨內各股力量對於後馬時期的企圖心及權力競逐的想像,馬日後要有效地統領政府團隊及節制“立院”黨團的“立委”,更將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其次,此事件必使“內閣”用人更保守,高層事務官升任或學界轉任將成“內閣”主力,但前者開創性不夠,後者未必善於與民間溝通且常曲高和寡,在團隊缺乏戰略縱深的結構下,純執行政策、避免民怨都將不可得,遑論擘畫出前瞻惠民政策與端出亮眼政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