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貞昌現象:綠媒“造神”的產物? |
中評社╱題:“蘇貞昌現象”的虛擬與真實,王崑義(台灣),玉山周報總編輯、大學教授
今年3月6日台灣的“中國時報”上一篇寫“蘇貞昌現象”的短評中提出一個問題說:“蘇貞昌過去一年多沒有舞台,民調支持度卻遙遙領先,成為民進黨第一戰將,這是很奇特的蘇貞昌現象”。針對這個問題,該文在結論中提出的答案是:“蘇貞昌現象的真正意涵,是台灣政壇已進入比較‘治理能力’的嶄新階段,藍綠政治人物若不強化治理能力,恐怕很快就會被選民淘汰”。
這篇短文刊登出來沒多久,台灣政壇就發生了“衛生署長”楊志良因為健保費調整的爭議,在未告知“行政院長”吳敦義的情況下,私自在記者會中宣佈辭去署長的職務,引發全台大震撼。楊志良的風波還未了,“法務部長”王清峰也因私自寫文章,表述自己不願執行死刑案件的信念,更造成政府與民間對立的大風暴,馬英九政府難敵民意壓力,只好請王清峰走路。馬政府閣員這種不時來個“膛炸自傷”的行為,不只被媒體評為是“嬰兒治國”,還被認為台灣已經成為一個“失智的國家”。
就因馬政府頻頻出現“失政”與“膛炸自傷”的行為,所以更印證“中國時報”短評中所稱的“治理能力”越顯得重要,未來台灣選民“望治”的期待,想必要取代過去的“選舉口水”。問題是一個被台灣選民以七百多萬張選票選舉出來的政府,為何會頻頻出現“失政”的現象?而一個已經一年多沒有政治舞台的蘇貞昌,又是否就代表是一個有“治理能力”的行政首長呢?會不會只是一種選民對照於馬政府的無能所投射出來的心理反應呢?這可是值得大家一起思考的問題。
蘇貞昌是“犀利哥”嗎
要討論“蘇貞昌現象”,我們可以先從不久前在網路上一個被稱為“犀利哥”的事蹟談起。今年2月份,一名中國大陸的攝影愛好者偶然拍到一名流浪漢的照片。照片上網後,流浪漢不論衣著、髮型、眼神、樣貌,都被網友驚為天人。網友於是發動人肉搜索,證實照片中的人在浙江省的寧波市,一時之間“極品帥丐”、“乞丐王子”封號加身,網友說他憂鬱的眼神酷似金城武、劉德華、梁朝偉……等眾A咖影星,服裝混搭品味媲美時裝設計師,走路姿勢有名模風範,連吸菸、在垃圾桶找食物的動作都是有型。
在網友的炒作之下,這位“犀利哥”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莫名其妙的爆紅,所以面對媒體的採訪,不是緊張發抖,就是情緒失控大吼,地方政府只好介入,並把他送進精神病院,還好從四面八方殺出來認親的網友終於證實了他的身分,最後並由他的媽媽和弟弟接回家。故事的結局是當“犀利哥”剪去亂髮和鬍渣之後,不只已經不再像之前的“犀利”,他被記者拍照時門牙因為被蛀蝕露出大窟窿,更讓人清楚的看到他的本尊。夢醒時分,“犀利哥”這個稱號從此變成只是網路上一則無厘頭的笑話。
談論“犀利哥”的事蹟,對應於“蘇貞昌現象”,民進黨內切實有許多人擔心這只是媒體炒作的結果,最後的結局可能不是讓人看到蘇貞昌的“治理能力”,而是像還原“犀利哥”一樣的不犀利。要知道,蘇貞昌多年以來獲得台灣第一大報,也是支持綠營唯一的報紙“自由時報”長期厚愛,他的大小事不時可以成為“自由時報”的頭條新聞加以報導,而民進黨其他的天王不僅不能獲得“自由時報”的青睞,還可能隨時會遭到“修理”的情形。
除了“自由時報”的加持之外,由於蘇貞昌和民進黨新潮流系的結盟,新系又特別會拉攏媒體記者,使得許多台灣偏向藍營的媒體,也不時的要幫忙粉飾蘇貞昌的“門面”,在藍綠媒體一起力拱之下,“蘇貞昌現象”應該是一種媒體“造神”的結果。
蘇貞昌過去曾擔任過台北縣長六年,在他擔任縣長期間,除了建設“新板特區”之外,其他台北縣的建設都遠遠落後於台北市,這種情形讓他四年多以前雖然大力輔選民進黨籍的縣長候選人羅文嘉,卻以高達四十幾萬票輸給國民黨推出的周錫瑋,而他自己在2008年和謝長廷競逐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時,也在志得意滿下,意外敗給謝長廷。
這兩次失敗的經驗一直沒有被檢討,但現在卻由偏藍的媒體“中國時報”在炒作“蘇貞昌現象”,民進黨人當然覺得事有蹊蹺,所以蘇貞昌在3月3日宣佈要選台北市長,而不選台北縣升格的新北市市長以後,不僅讓民進黨人感覺其中有很深的“算計”,還有人更覺得蘇貞昌是對新北市“怯戰”,所以他想要轉換跑道,到一個他沒有打過仗的地方,另闢戰場,以避免新北市選民跟他算“舊帳”。
藍綠被建構的潛規則
當然,蘇貞昌放棄被認為最有可能勝選的新北市,而改換跑道到台北市參選,不管其中是否有“算計”,但如果回頭來檢討“蘇貞昌現象”的真相,也許更能清楚台灣選舉是否真如“欲去還留”的衛生署長楊志良所說的是一種“禍國殃民”的作法。
我們知道,從網際網路崛起以後,網路這個“虛擬世界”就存在一種虛擬與真實的“集體想像”特質。“集體想像”是那些從來都不認識的人,對某些事物所產生的共同想像社群,在這個想像社群中,他們會一起“上窮碧落下黃泉”來尋找與建構一個共同認同的指標,以便凝聚大家是同處在一個社群的感覺,這也是虛擬世界能夠存在的原因。
“虛擬世界”雖然是被建構出來的,但它有時也是一種真實世界的反應,不全然是一種幻影。例如九一一事件發生以後,美國社會遭到重創,小布希政府於是透過不斷祭出的反恐戰爭,不但藉此抒解美國社會的情緒與壓力,也把美國的影響力不斷的向歐亞大陸推進。所以美國決定發動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與其說是在打反恐戰爭,還不如說是美國想要治療九一一事件所造成的社會創傷,以及推動美國持續維持世界霸權的原因。
同樣的,台灣社會經歷李登輝、陳水扁20年的統治,從對抗威權到建立民主化的過程,“中國圖像”一直是台灣人民被建構用以打擊的印象。如果再拉長一點,從一九四九年蔣介石到台灣以來,對抗大陸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李登輝、陳水扁的作法,只是延長兩岸對抗的格局,他們並無意透過民主化的過程,修正過去台灣對大陸的敵意。所以,可以說60年來台灣人民被建構成是站在大陸的對立面,從來無法體會或相信中國大陸崛起以後,可以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