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教授劉紅劉紅(左起)、親綠政治評論員陳淞山、淡江大學教授張五岳。(中評社鄒巧韻攝) |
陳淞山指出,馬政府上台4年多來,兩岸交流面獲得積極性進展,但台灣人民對“中國認同”卻愈來愈低,很多人認為這是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時期大搞“本土認同”與“台灣人認同”導致“去中國化”的影響。因此,兩岸執政當局嘗試用“中華民族”認同取代“台灣認同”,用“九二共識”深化兩岸交流,大陸方面也想進一步想藉由“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一中框架”界定兩岸的政治關係與交流的規範定位。
他說,“本土認同”或“台灣人認同”的台灣意識,是出於自然的天性,不是人為政治操作的結果,是在台灣土地上關愛人民、土地、歷史與文化的生活價值與信仰所凝聚而成的主體意識,未必因此排斥中華文化或中華民族的認同,或必然因而發展為“台獨意識”。
陳淞山提醒,北京當局不用過度擔心甚至想要介入台灣的“認同問題”,讓兩岸和平發展的交流與融合自然形成“認同台灣”就是“認同中華”的價值觀,建構未來兩岸的“文明共同體”。
他主張,“九二共識有其歷史價值,也有其階段性、功能性與侷限性的時代性意義,但不應該承載過多的政治宣傳與政治任務。北京當局必須深刻體認台灣的民情與民心,打開民、共交流互動的管道,找出未來可以讓國、民、共三黨都可接受的新政治共識,才能根本解決台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