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兩岸政府各說各話、虛同實異的“九二共識”是兩岸事務性協商的基礎,也成為中共十八大報告的正式文件內容,但它還存在國、共“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模糊界限灰色地帶,“一中各表”與“一中原則”歧見與爭議迄今未除,更不要說民進黨還不承認有“九二共識”的存在,貿然把“九二共識”當作兩岸對話協商與政治談判的前提或藉此引伸為“一中框架”,恐怕是相當有問題的政治定位與認知。未來如何在不預設政治前提下,發展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的“共識因子”才是根本重點。
陳淞山認為,為增進兩岸的政治認同與強化互信,北京應展現“大國”的政治格局與自信心,以“同理心”肯定台灣認同的政治價值,積極創造與“中華認同”或“中國認同”相聯結的“文明價值”,而不是用“中國認同”來消滅或取代台灣認同。
其次,他認為,北京不需用“九二共識”或“一中框架”作為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的前提要件,反而應該先去正視、面對事實存在的“中華民國”,給一個定位,給一個“合情合理”的說法,才能處理“一中框架”的政治爭議與歧見,並以此為基礎去合情合理安排兩岸政治關係的定位問題。台灣大多數人民多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客觀情勢下,北京力推“一中框架”更難獲得多數的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