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場情形。(中評社 鄒麗泳攝) |
中國人的特色,就是“一個中國”的概念,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是“一個中國”的歷史。現在的“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延伸,中國只是進步與退步的不斷重複的政體。所以歐洲人以中國為例,所提出“亞洲式的發展停滯”的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
共產革命帶給中國的,不是讓中國擺脫亞洲式的發展停滯,也不是擺脫中國,而是一種中國傳統霸權主義的復活,以及誇大妄想的“皇帝一統”的重新出現。
中國的五千年歷史,都是封鎖在一定空間和時間之中,是一個朝代與一個朝代的連結體,只不過是上一代歷史的延長而已。歷代皇帝大多忙於權位的鞏固、國土的擴大,以及財富的剝削外,很少為政治的改革而努力,這都是所謂的“亞洲價值”。歷史上說得出來的政治改革,只有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宋朝時代的王安石變法、清朝末期的“戊戌變法”和“立憲運動”,可惜都失敗了。就整個帝王統治過程來看,無可置疑的,每個朝代,都在玩“託古改制”的把戲。這樣的“託古改制”,倒不如說是“託古‘不’改制”,這樣的形容反而還比較接近事實。
中國法統的“託古改制”,顯然已經不為近代民主化潮流所接受,對台灣而言,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全新的改革方向。於是,登○提出“脫古改新”的新思維,作為改革的方向。“脫古改新”的目的,就在切斷“託古改制”餘毒的亞洲價值,擺脫“一個中國”、“中國法統”約束,開拓台灣成為具有主體性的民主國家。
台灣要“脫古改新”,必須分別處理台灣本身的問題,以及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
1988年接任“總統”時,國家的大略背景是:台灣是“中國法統”的根據地,國民黨政權是以威權方式進行統治。這樣的背景,內部包含了繼承與創新的混亂、保守與開放的對立、台灣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實體的矛盾,民主體制與威權體制的選擇等嚴重問題。特別是要求民主改革的民意聲音非常之大。綜觀這些問題包括的範圍非常廣泛,其實主要問題在於使用一部不適合台灣現況的“中華民國憲法”。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由“修憲”做起。
當時他兼任國民黨主席,國民黨黨籍“國大代表”在國民大會中佔有絕對多數,所以國民黨是一部具有絕對優勢的政治改革機器。但問題是出在國民黨內部的保守勢力。保守勢力緊抱著老“憲法”不放,不肯放棄“法統”地位,不肯順應民主改革的聲音,只想維持政權。但是時代的進步是無法阻擋的,最後保守勢力還是被民主潮流打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