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正亮(右)。(中評社記者 廖梓達攝) |
郭正亮在引言中以“回歸兩岸憲法,化解歷史矛盾”為題,說明兩岸的差異。他指出,兩岸源自長期的歷史分隔,台灣自從1895年割讓日本,直到當前2013年總共118年,只有1945-49年短短4年,台灣與中國大陸處於復合狀態。百餘年的歷史分隔,衍生出三種與中國大陸頗有矛盾的自我意識。
他說,一是對抗中國意識。1937-45年中國八年抗日,台灣歷經42年日本殖民,與日本一起對抗中國,與大陸人的抗日意識正好相反;國民黨來台初期,1947年爆發屠殺台灣精英的228事件,使台灣人產生對抗中國外來政權的意識。
二是反共恐共意識,1949-86年國民黨實施全世界最長的戒嚴統治,動輒以“反共”為名抓捕反對人士,並在全台灌輸“匪諜就在你身邊”的“保密防諜”意識,使台灣人對中共產生疑懼,更因為1966-75年中國大陸爆發十年文革,使台灣人更加排斥。
三是西方文明意識。台灣早在日本統治的1920年代,就開始全面走向現代化,近百年來政經穩定,戰後始終屬於親美陣營,與西方文明維持同步發展。反觀中國連年陷入內戰、抗日、韓戰、文革,直到1979年轉向改革開放,才重新接受西方文明。
他強調,台灣不管是對抗中國意識、反共恐共意識、西方文明意識,都有長遠的歷史基礎,反觀兩岸交流,以最寬鬆的標準計算,直到1987年才啟動探親觀光,1991年才設立兩會處理兩岸交流事務,2008年後才陸續簽署18項協議,直到今天不到30年。三種兩岸矛盾意識,至今並未化解,但大陸卻急於要求台灣表態接受“一中”統一終局,不但操之過急,而且也是強人所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