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正面對極大的升值壓力。 |
中評社台北4月18日電/人民幣正面對極大的升值壓力,很多人難免預期其他東亞國家的貨幣也須多少升值一點。在這種氣氛下,高盛證券的評估指出,新台幣被低估約20%,所以新台幣也將遭遇甚大的升值壓力。
台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匯價是否高估或低估,並沒有公認的定義和算法。所以,我們不必被任何機構的主張牽著鼻子走,我們應該由各種不同角度及本地的利益,來分析新台幣是否低估,以及台灣該採取的對策。
國際間最常用來評斷匯價高估或低估的標準是國際收支。若一國國際收支有鉅額的順差,則在自由浮動的外匯市場中,該國貨幣就會出現升值的壓力,該國貨幣就常被認定為低估。但由於國際收支中的國際資金流動(金融帳),受到投機及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且其變化很不穩定,因而由這種定義來看,不只不易評斷貨幣被高估或低估的程度,甚至連高估或低估也存有爭議。
例如美國指責人民幣低估時,反對者即說中國大陸若開放資金移動,說不定資金會外流極多而使國際收支變成逆差,所以人民幣不見得低估。至於台灣,國際收支雖然常有不小的順差,但已經流入台灣的鉅額短期外資只要匯出一小部分,台灣國際收支就極有可能立刻變成逆差。所以,用國際收支來認定新台幣是否低估,並不是恰當的方法。然而,這種方法還是甚受重視,而太大的國際收支順差也會造成貨幣供給和游資太多的問題,所以台灣還是要避免吸引太多非必要的外資流入,以免引來承受不起的升值壓力,並造成資金泛濫。
貿易收支是評估一國貨幣匯價是否高估的另一個重要標準。若某國生產力的成長比他國快,或物價工資上漲較慢,則其產品會較有競爭力而使出口增加、進口減少,而貿易收支的出超也可能因此增加。所以,鉅額出超有可能代表該國貨幣被低估,而應該升值以讓本國產品在國際上賣貴一點,並藉此讓貿易出超減少。
不過,貿易出超也可能是因本國支出不足所造成。當國內總支出小於總所得(也就是總生產)時,多出來的產品只好賣給外國而變成出超。這種情況讓貨幣升值而使出口減少時,總生產將因為產品賣不掉而被迫減少。於是,國內總所得會減少,使支出及進口也跟著減少。所以,除非讓總所得下降很多(也常造成很大傷害),只靠升值,也不易消除這種出超。
貿易出超甚至也可能因為不景氣而增加。不景氣使投資及資本財的進口大幅減少,廠商為了降低存貨,也將使材料零件的進口萎縮得比出口更快,因而不景氣時出超可能增加。相對的,回補不景氣時少進口的產品,則可能是最近中國大陸在景氣好轉後反而出現入超的原因之一。在這種不景氣造成出超的情況下,讓貨幣升值而抑制出口,有可能使景氣更壞,甚至使出超再增加,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社論認為,這三種影響貿易收支的因素及國際資金移動經常同時存在;台灣的國際收支順差及貿易出超雖然都不小,但絕不表示這些順差或出超都該靠升值來消除。台灣應該更詳細評估各種造成出超的原因,而分別設法解決。我們似乎在不太恰當的時機,藉降低遺產稅擴大吸引資金流入,國際情勢和島內投機氣氛也讓更多外資流入。對這類的順差,我們除應抑制投機氣氛,也可適度干預,以免造成過度升值。台灣支出太少而使出超偏高的部分,最好靠鼓勵島內投資解決。尤其,亞洲開發銀行預測台灣未來兩年的經濟成長率在東亞各國幾乎是最低,因此台灣出超中屬於競爭力偏高而該藉升值對付的部分,實在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