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臺工商時報:台灣與海西經濟區應採垂直分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02 10:14:43  


  中評社台北7月2日電/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社論指出,“經濟部長”尹啟銘日前對工商界演講時表示,他目前正在積極思考,如何把大陸“海西”經濟區銜接起來的問題。尹啟銘同時指出,政府目前正在推動成立“經貿特區”,未來並可能採“特區對特區”,作為兩岸經貿合作的模式之一。至於經貿特區是否就是“海西”的對口區域,尹啟銘尚未作定論。 

  尹啟銘這次的演講,是台方高層,首次就如何銜接“海西”的問題,作正式的表態。而此時距“海西”概念之在大陸誕生,已有4年多的時間。由此看出,“海西”一直以來只在對岸發熱,遲遲未能成為台方政策考量的重點。儘管去年馬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大幅轉好,但“海西”在台灣聲勢依然淡靜。直至今年五月,大陸國台辦在福建,以“海西”為平台,舉辦了盛大的“海峽論壇”,該經濟區的名氣始在台灣大振,也才引起當局的費心思考銜接問題。其實這並非臺政府怠惰,而是“海西”的條件有其侷限,所以致之。 

  “海西”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簡稱,它是以福建省為主體,並旁及週邊廣東汕頭、江西贛州、浙江溫州的經濟區。它的經濟規模,顯著遜於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再加上,其與大陸內銷市場腹地聯結相對不便,因而在大陸尚未成為頂尖級的經濟區。另有一項負面因素,是與台灣息息相關的,就是福建過去長期擔負“對台鬥爭前線”的角色,所以大陸政府以往在這裡,避免設置大規模、高科技的經貿項目,以致此地硬體建設、產業實力發跡較慢。近10年來,台商投資的主流不在這裡,而在北邊的長三角,可說其來有自。 

  然而,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台方對“海西”的態度,確實應該立即從消極轉為積極。因為,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後,台灣迫切需要找尋更多的經濟合作夥伴,來創造新的商機與利基。而福建在地理上是台灣的“緊鄰”,兩地又有密切的血緣、語言、生活習慣等人文關係,這將使兩地的經貿合作,具有順理成章之便。 

  社論說,惟考量到兩地發展程度上的落差,我們認為,台灣和“海西”的經貿合作,應是一種“先進者與後發者互補,共同追求進步”的夥伴關係。主要由產業結構著眼,兩地應是“垂直分工”關係,台灣掌握關鍵零組件、優質原材料,以及高精尖產品的小量多樣生產,“海西”則擔當普及化大生產的功能。通過這樣的合作機制,兩地應能打造新世代產品,以爭取大陸內銷市場。同時,順著國際經濟復甦的趨勢,向全球市場重新出發,逐步創造出“兩岸攜手,賺全世界錢”的典範。 

  而這種“垂直分工”概念,應成為所有台灣產業前進“海西”的指導方針。例如金融業方面,台資銀行在福建,主要業務應是,協助台商進軍大陸內銷市場,及搶攻全球的新興外需市場。其他服務業方面,則應著重在協助台商創造品牌,增強其產品的內外行銷能力,或是布建便捷的物流體系,使台商產品內外流通效率更上一層樓。台方政府與業者都應該強化一個觀念,就是台灣與“海西”的經貿合作,“銜接”只是一個手段,至於真正的目的,則是打造一個嶄新的產銷體系,來面向內銷及外銷兩個市場。 

  另外,為求取台方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在加強與“海西”關係的同時,還有兩個觀念必須釐清,分別是: 

  第一,“海西”並非台灣唯一的合作夥伴。台灣經濟因屬多元化與多層次化樣態,是以對外經貿合作,應採“多夥伴同步進行”的模式,而不只是獨沽一味“海西”。如大陸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乃至美國、歐盟、日本、東協等,也足以繼續同時成為台灣的經貿夥伴。 

  第二,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不能限在“海西”實行。兩岸即將啟動ECFA簽署之談判,但有傳聞謂,ECFA將先在“海西”作“試點”。如果此說屬實,則ECFA難保不被“綁”在該經濟區內,而遲遲無法實行於全大陸。這會對臺工商界造成重大損失,對此,馬政府當局應全力避免其成為事實。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