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簽署ECFA的戰術與戰略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30 12:16:23  


  中評社台北7月30日電/台經濟後果的研究報告,分若干面向描述ECFA對台灣經濟的衝擊。“經濟部”的報告指出,台灣與對岸簽署ECFA,將使台灣GDP上升至少一點六五到一點七二個百分點,但就個別產業而言,則電子、紡織、石化等各業不同,所受衝擊有正有負。除了前述眾所矚目的GDP衝擊之外,該研究報告亦詳述ECFA對服務業、投資、產業價值鏈、早期收穫、爭端解決、產業合作、救濟機制等兩岸可能簽署方向。就經貿發展戰術層次而言,“經濟部”目前提出的研究內容堪稱完備。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所謂戰術層次,是指ECFA實為台灣面對當前國際情勢所必須要做、不得不做的因應。原本,民眾以為台灣自二○○二年加入WTO之後,能夠順利融入國際經貿環境,但事實的發展卻不如人意。在早年烏拉圭談判不順等因素的刺激下,國際上興起一波“區域貿易協定”的簽署風潮。二十年間,世界上已出現了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東協、南錐協定等百餘個區域貿易架構,繁複綿密且交互重疊。這些區域貿易協定所刻劃的貿易條件都比WTO更優惠,又能排除其他WTO會員國申請適用“最惠國原則”,故使台灣這樣的WTO“陽春”會員形同孤立。這樣的局勢發展,對台灣顯然是十分艱困的。 

  在概念上,所謂區域貿易協定,就是若干國家之間結合而形成的小圈圈,圈內諸國視為自己人、圈內與圈外則彼此為“外人”。有些國家積極如韓國、新加坡者,就四處與別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把自己劃在許多個國際小圈圈的交集之內,大家都視他們為自己人,經貿活動遂無往不利。但是像台灣這樣國際上相形孤立的“國家”,由於許多國家都不願意和台灣簽貿易協定,久而久之,台灣就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視為外人。由於圈內自己人之間貿易障礙少、關稅低、經貿發展互利,復因“原產地規定”而造就出許多在圈內國家設廠投資的需求,彼此之間經貿自然日漸暢旺。相對而言,遭殃的則永遠是像台灣這樣的圈外人;在經貿選項上只能撿些圈內人吃剩的殘果餘羹來發展,殊為不利。 

  大家都知道,東協加一已開始運作,而東協加三即將於明年起生效,幾乎將東亞重要“國家”全數涵納在內。資料顯示,東協加三的最主要推手也就是中國大陸,日、韓迫於形勢才不得不積極加入。客觀而言,中國推動該協定背後的原因,也難謂沒有“孤立對手”的布局考量。台灣面對這樣的不利局勢,如果再不突圍、再不加入圈內競逐,則經貿上只有死路一條。因此,在戰術上,簽署ECFA以打開兩岸經貿局面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的確,簽ECFA是突圍之路、生存之路,非如此不足以保台灣經濟之生機。正因為如此,才有所謂“早期收穫”之必要,希望讓台灣趕緊跟上韓國的腳步。 

  但是台灣單單在戰術面因應東協加一與東協加三之包圍夾擊,只是消極地改善客觀環境,尚不足以積極地開創經貿新局。媒體報導著重簽署ECFA對GDP影響百分比的數字效果;這數字固然簡單易懂,但ECFA的關鍵卻不止於此。台灣經濟未來真正的挑戰,在於台灣的產業布局與切入利基。ECFA固然能幫台灣清除路障,但未來能不能藉勢一舉布局卻未見明朗。以“行政院”敲鑼打鼓的六大新興產業而言,究竟綠能產業能與對岸搭上什麼橋?生技業能如何切入對岸的廣大市場與特殊疾病?農業有沒辦法在中國大陸開拓電子履歷管控的台灣衛星農場?華人文創有沒有兩岸共同的利基?國際醫療能否吸引對岸華人的手術與健檢案例?這些都是兩岸ECFA談判所及的積極布局面向,必須要藉此機會妥為規劃。但目前“經濟部”的報告中,卻仍未見骨架,尚需進一步努力。 

  總之,對台灣經濟而言,與對岸簽署ECFA既是突圍戰術之必須、也是布局戰略之必要。我們樂見政府往這個正確的方向積極邁進,也希望未來的談判研議,不要侷限於現有產業的加減爭取,更能在新興產業布局方面再加琢磨、多所努力,庶幾一舉開創台灣經濟的新局面。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