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特殊的歷史際遇,令民衆對大陸充滿複雜的心態。 |
中評社╱題:兩岸如何“增進互信、務實合作”之探討,作者:楊立憲(北京),全國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
‧顯而易見,目前兩岸的政治互信並不牢固,合作也未達到融洽和諧的程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尚處於低級階段,就實際情況看,要“增進互信、務實合作”,必須共同做出努力。
‧隨著兩岸關係深入發展,兩岸前期採取的一些開放措施的正面轟動效果逐漸遞減,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問題逐漸突顯,表明單靠經濟利益讓渡和單純文化交流是不夠的,必須在深化兩岸各項交流交往的同時,正視研究解決最敏感最複雜的政治軍事等難題,否則,誠意不至,互信難立,兩岸關係難以持續良性互動。
‧在台灣經濟沒有根本好轉之前,在台灣主流民意未形成有利於兩岸政治談判的氣氛之前,在國共兩黨沒有共識之前,暫緩推動敏感的政治議題談判。
‧兩岸均應將形塑與擴張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作為現階段的一項重要任務。
‧“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但“一中各表”的提法本身就存在爭議,擱置爭議亦非長久之計,為求“增進互信,務實合作”、“行穩致遠”,應考慮整合相關提法。筆者認為,可以“一國兩區”定位兩岸關係並據此於適當時機展開政治商談。
兩岸關係的隱憂與實事求是、解放思想
“增進互信、務實合作”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要前提條件,二者具有辯證關係:唯有互信才可能務實合作,反之亦然,惟有務實合作,才可能不斷增進互信。一年多來,兩岸當局和民眾共同努力,展現了增進互信與務實合作的精神,從而推動兩岸關係取得了60年來僅見的大突破大緩和大發展,改變了台海地區長期緊張對峙的局面,為亞太地區和平發展共榮帶來希望。
但毋需諱言,大好形勢之下仍存在著隱憂。表現在:兩岸之間仍未正式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定,仍在“九二共識”如何表述和兩岸關係定位上存在歧見,仍在軍事、外交領域和台灣國際活動空間等問題上存在齟齬摩擦;兩岸交往主要通過國共、半官方的兩會以及諸多民間機構平台進行,缺乏最高領導人、公權力和高級民意代表之間的直接接觸溝通;以民進黨為代表的綠色陣營強烈反對國民黨的大陸政策,國民黨的執政優勢並不穩固;一些國際勢力惟恐兩岸關係發展過快傷害其地區戰略與自身利益,以各種方式進行牽制;等等。在上述背景下,兩岸如何進一步“增進互信、務實合作”,促進並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確事關重大,需要進行嚴肅認真的思考探討,以便凝聚共識,推動實踐。
筆者認為,在探討相關問題之前,首先必須確定“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則。因為實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探索事務自身發展的規律,“解放思想”就是要突破自身思想、認識與實踐的局限性,摒棄教條主義和先驗主義,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勇於開拓,這二條是做對事、走對路必須遵循的原則。鄧小平曾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不能前進,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兩岸關係也一樣,不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就不能“增進互信、務實合作”。
顯而易見,目前兩岸的政治互信並不牢固,合作也未達到融洽和諧的程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尚處於低級階段;就實際情況看,要“增進互信、務實合作”,必須共同做出努力。
大陸需準確把握兩岸關係中的深層次矛盾
就承擔的責任來看,中國大陸因統治人口、地域、資源、國際地位與影響力暨綜合實力均較台灣多和大,是中國的主體,也是振興中華、和平統一的主倡者與主導者,因而在兩岸關係中應承擔主要責任,展現更大的誠意與善意,做出更多的努力。大陸理應以祖國母親的胸懷,以血濃於水的同胞情和民族愛,深入瞭解和面對台灣內部、台灣與大陸、兩岸關係與國際社會之間存在的諸多深層次的矛盾問題:
台灣人民對祖國大陸充滿複雜的心態。台灣民眾多數承認自己在歷史血緣文化上是“中國的”,但曾被清廷割讓日本過了長達50年的二等公民生活,光復後又經歷了國民政府鎮壓台胞起義的“二二八事件”,1949年後被迫接受國民黨當局長達38年的戒嚴威權統治,這些使他們在思想情感上對祖國(將國民黨當局作為中國的代表)產生疏離和怨恨。此外,近60年來,兩岸因國共內戰和國際冷戰的原因分別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在政治經濟社會與意識形態等各方面都存在較大落差,台灣同胞已習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雖然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面進步飛快,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與人員聯繫日益密切,發展落差縮小,特別是和平發展觀的理出,大陸對台政策日益務實,大大改變了台灣同胞對大陸的負面看法,好感增加,但兩岸之間存在的結構性矛盾非短期可以解決,加之外部複雜因素的影響,使兩岸同胞的通心工程格外艱難,整合之路充滿荊棘坎坷。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能完全解決“中華民國”的問題。1949年中國人民革命勝利推翻了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統治全中國的合法地位,在國際法上,這種繼承是政府繼承而非國家繼承,因而並未改變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暨台海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的屬性。新政府用了20多年的時間陸續獲得國際主流社會的承認,成為國際上公認的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但不可否認,新政府遺留下了一個“台灣問題”迄今無法徹底解決--即被推翻的“中華民國政府”事實上仍在中國的台澎金馬地區進行著有效的統治,並得到20多個國家的“外交”承認,在100多個國家中設有官方性質的辦事機構,在內部建設上取得了不俗的發展成就,因而成為中國境內相對獨立的政治實體。
台灣島內政治生態複雜。以國民黨和民進黨為代表的藍綠兩大陣營之間,在“國家認同”、兩岸關係定位與內外政策等一系列問題上存在著重大乃至根本性的分歧,選舉機制的運作使得雙方政治實力始終處於動態調整當中,不可能有永遠的執政黨,也不可能有永遠的在野黨,一切都有可能發生。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兩黨激烈的權力競逐輪替說明了這一點。08年國民黨雖在兩場重大選舉中獲勝重新全面執政,但09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又被民進黨在選票上大幅拉近,使國民黨在今年底的5都市選舉中面臨嚴峻挑戰。經驗表明,如果不能有效整合並贏得台灣主流民意的支持,“台獨”的威脅就依然存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將步履艱難。
目前經濟問題是島內的主要矛盾。受全球金融海嘯衝擊的影響,以外貿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陷入空前危機當中,經濟連年低增長甚至負增長,衰退幅度和失業率創60年來的最高紀錄,馬英九當局雖盡最大的努力拼經濟,大陸也盡極大的努力幫助台灣度難關,但“巧婦難為無米炊”,大環境不好,經濟狀況不佳,大陸幫助短期難見大效,馬英九“六三三”競選政見跳票,加上反對黨見縫插針借題發揮等,致使民怨連連,馬當局的民意支持度持續低迷不振,國民黨統治地位受到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兩岸政治談判時機顯然不成熟。
台灣如何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扮演積極角色
從台灣方面來看,作為兩岸關係的構成方暨與大陸對立的另一端,雖然綜合實力比大陸小,但戰略地位重要,人均生活水準比大陸高,與大陸人民同文同種同緣,因而對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關係重大,在兩岸關係當中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影響力。兩岸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割不斷理還亂,榮辱與共,息息相關,台灣如果真的希望兩岸能夠結束對抗持久和平共創雙贏,希望借助大陸和平崛起的東風帶動台灣經濟轉型升級再創輝煌,希望分享中國大陸邁向現代化的紅利,也應該理解大陸一些堅持原則與做法的深層次原因,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扮演積極正面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