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外國語大學校中文學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韓國》韓方主編朴宰雨。(中評社 黃蔚攝) |
中評社香港7月28日電(記者 郭至君 黃蔚)本月初中評社記者在首爾採訪時,觀察到街頭巷尾處處有漢字。而隨著習近平主席的訪韓之旅,韓國的“漢語熱”也一度達到高潮。對於韓國的漢文教育,韓國外國語大學校中文學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韓國》韓方主編朴宰雨在接受中評社記者時表達了其想法。
朴宰雨說,從1910年到1945年,韓國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奴隸,在國內國外不怕犧牲地不斷展開抗日獨立運動。他們反思韓國成為異民族的奴隸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文化上沒有主體性,只是從中國借用漢字文化與朱子學,沒有好好建立韓國的獨立文化,並促進其積極發展。所以,光復後為了韓國文化的獨自發展堅持努力,從主體的角度也對過去的傳統文化重新研究、從新解釋,又接受西方文化,後來能創造出所謂獨特的韓流文化來。
他表示,韓流文化所依賴的語言文化雖然不是漢字文化,但是韓流文化骨子裡相當一部分有儒教文化的延伸,這決不能否定。現在,韓國已經成為GDP約排全球第15位,經濟規模約占第10位,是亞洲民主化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韓國也應該到了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國際環境與未來的時候了。
他也告訴記者,韓國作為亞洲國家之一,應該對亞洲的真正發展、指向亞洲共同體的發展擔負部分責任。從這樣的角度看,為了亞洲成員國家之間的溝通問題,除了英語之外,也要重視漢字,強調漢字教育,是理所當然的了。“我個人是漢學家,也是中文教育家,在教育學生的過程當中常常感覺到,漢字因為是形象文字兼意義文字,利用漢字來思考問題會比較深入,”他說。
他還表示,對於學生思考能力的深化與提高,漢字非常有用。現在韓國教育部指定高中生應該掌握1,800個漢字,但是漢字教育的效果卻不大。韓國政府過去口頭上採用過“韓文專有化政策”,但是實際上在教育制度裡從初中課程開始安排漢文教育,連一次也沒有明顯採取“去漢字化”政策。無論如何,為了韓中交流的擴大與深化,為了亞洲國家溝通上的進一步發展,現在是加強漢字教育,按照教育目標來進行漢字教育的時候了。 |